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日前,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沧州安定医院协办的老年心理健康研讨会,在沧州安定医院召开。京津冀的多位心理专家分别围绕“老年心理健康调试”“老年期焦虑抑郁情绪的识别和应对”“积极老龄观”等主题进行了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名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及高校学生参加了会议。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失落自卑、孤独寂寞、抑郁悲伤、焦虑恐惧等。据《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蓝皮书发布,近年来,患抑郁症的老年人人数逐年增加。近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出现抑郁情绪,约19.05%的老年人处于轻度抑郁状态,12.17%存在中高程度的抑郁情绪。
老年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低落、焦虑、反应迟钝、躯体不适等症状。情绪低落表现为持续心情低落,对事情缺乏积极性;焦虑表现为紧张焦虑情绪,对未来感到恐惧或担心;反应迟钝表现为做事时反应变慢,对言语反应迟钝;躯体不适表现为腹痛腹泻、头痛恶心、手抖出汗、失眠多梦等若干躯体症状。
与年轻人有所区别,老年人的抑郁症合并睡眠的问题更加突出,有的甚至合并有幻觉、精神症状。长期抑郁的老年人还会合并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问题。但相对年轻人抑郁,自伤、自杀的冲动要少一些。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生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感官老化,如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减退等,会使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欲望降低、社交活动减少,从而感到寂寞和孤独。同时,大脑衰老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如放一件东西过后就想不起放在哪里,见到以前的同事、朋友想不起名字,思维比以前迟缓,反应速度不如以前等。这些生理上的变化会给老年人带来不安全感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环境因素: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从主导角色转变为辅助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家庭环境中,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子女与老人分居,使老年人缺少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惆怅感。如果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气氛不融洽,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不幸,较低文化素养者则更容易心理失常。
其他因素: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自尊心较强,无用感较弱;而经济拮据的老年人则容易为生计发愁,产生焦虑情绪。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会使老年人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婚姻美满的老年人心理状态相对较好,丧偶、离婚的老年人则容易出现悲伤和孤独感。
保持心理健康从点滴做起
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问题是一种“隐形”的疾病。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应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
坦然接受衰老。保持积极心态,建立自主、自信的观念,不要觉得老了就懒得动弹,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
保持社会交往。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结交新朋友,可以积极参加兴趣小组等。这样不仅能获得更多新信息,启发大脑思维,还能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帮助排解孤独的情绪。
多做户外运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比如登山、快走、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适当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活动关节,还能帮助老年人放松身体,恢复年轻心态。
学会沟通,放松情绪。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烦恼,不要让这种情绪长时间影响自己。老年人要学会适当跟子女或者好友沟通,敞开心扉,获得别人的帮助和理解。
学会科学用脑。年纪大了很多人体器官都开始衰退,大脑也是如此。老年人的大脑也需要锻炼,越是闲置不用,衰退越明显。所以老年人也要多学习、多用脑。
另外,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保持良好心态。在儿女的事情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给予适当的鼓励即可,遵循“顺其自然”的生活原则。遇事不要冲动,及时将不良情绪排解出去,加强心理调节,学会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