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第06版:06

母子接力 传递孝善

本报记者 杨静然

苏维俊(右一)和大哥苏维海(右三)、母亲强云秀(右二)在一起。

1月1日,和煦的阳光轻轻洒落,将沧县纸房头镇大渡口村苏维俊家温柔地揽入怀中。屋内,一家人围坐一起,欢声笑语不时传来。

原来,几天前,苏维俊一家刚刚被上海一组织评为“孝善之家”,一家人正分享着这份喜悦。

40多年前,当母亲将家中所剩不多的粮票送给遇难的邻居时,苏维俊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助人为乐。从此,“施恩不图报,受恩不能忘”便像种子一样,种在了她的心中,也成为一家人代代相传的家训。

母亲送粮票救助邻居

53岁的苏维俊总爱依偎在母亲身边,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童年。

在苏维俊记忆中,母亲强云秀勤劳、节俭、坚韧——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全家准备饭食;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忙完家务活就伺候在床边。她不仅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生产队里也是出了名的能干。那年,村里的庄稼遭了灾,收成惨淡,家家户户节衣缩食。但听说邻居家人口多、一家人吃不上饭时,强云秀还是拿出了家里所剩不多的粮票。

强云秀有三个孩子,苏维俊排行老小。当时,她对母亲的行为十分不解:“妈,咱家也不够吃啊。”

“咱们少吃一口,别人家就不会饿肚子。”第二天,强云秀就把粮票送到了邻居家。邻居感激涕零,母亲只是笑了笑,说:“邻里之间,应该的。”

这件事虽小,却深深印在了苏维俊的心里。她明白,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盲大哥救治病患无数

强云秀种下的良善种子也在孩子们的心里悄然生根。

今年73岁的苏维海,是苏维俊的大哥。他自幼目睹父亲饱受病痛折磨,便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17岁那年,苏维海踏上了学医的道路。白天,他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夜晚则伴着摇曳的油灯,一页页翻阅着医书。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救死扶伤的决心。

岁月流转,苏维海的医术日益精进,还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他的名字也在乡间渐渐传开。每当夜幕降临,他的诊所总是灯火通明,他或在为病患把脉问诊,或在学习看书。对待每一位病患,他细心照料,有时甚至不计较个人得失。

曾有一位来自黑龙江大庆的脊髓炎患者,四处求医无果,绝望之中,听说了苏维海的名字,便不远千里赶来。这位患者吃住在苏维海的家中3个多月,得到了苏维海无微不至的照料。每天,苏维海的家人都会为她熬制药汤,苏维海诊疗。她情绪低落时,一家人还为她加油打气。最终,这位患者的病情大有改善,感激涕零地离开了苏家。

还有一位来自南方的病患,家境贫寒,病愈后囊中羞涩,无法支付医药费。苏维海得知后,不仅免去了他的医药费,还悄悄塞给他一笔路费,送他平安返乡。这样的例子,在苏维海的生活中,不胜枚举。

2009年,苏维海患眼疾,从此失明,但依然坚持行医,力所能及地为乡邻治病。

公益讲座传递温暖

家人的热心肠,一直影响着苏维俊。

这些年,苏维俊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资助贫困学生,还开展公益讲座,创办好家风讲堂,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分享出去。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她引经据典,讲解深入浅出,让听众们受益匪浅。

“对父母感恩,让我们有了责任与担当。”越来越多的人听完苏维俊的讲座后受益,加入到传递孝善的队伍中来。苏维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2025-01-07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1943.html 1 母子接力 传递孝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