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3日
第06版:06

辗转1500公里,漂泊88年,历经战火硝烟,见证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流亡师生转移办学的传奇

图书“回家”,讲述“泊师”往事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报道

这些书见证着泊头师生抗战史上的一段教育传奇。马永善手摸书籍,百感交集。

1月10日,在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会议室的桌子上,10本封面上盖着“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图章的书籍平铺在一块红布上。负责校史馆设计工作的老师马永善戴上白手套,轻轻抚摸着这些书,激动地说:“这是我们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找到的图书,是我们寻觅多年、见证学校转移办学的图书,是抗战时期国立一中的图书!这是由我们的祖辈肩扛手提,一路步行,从家乡沧州辗转带到河南淅川又翻越秦岭背到汉中的图书!88年了,今天,这些图书终于‘回家’了!”

这些书籍已有近百年历史,纸张虽有些泛黄,却保存完好。它们不仅属于一所学校,更属于一个时代。

1

汉台区图书馆

珍藏着国立一中近万册图书

2024年11月20日,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行四人赶赴汉中市,开始了寻访校史之行。

四人中包括退休教师刘桂勋。刘桂勋多年来从事校史研究,对国立一中的这段历史,尤其感兴趣。他说,从2015年开始,他们已经四下豫陕,寻访学校南迁办学的历史,但前3次都没有找到图书。他和马永善老师还是从《沧州日报》2020年的一篇报道中,确定了这些书籍的藏身之地:汉中市图书馆。

到了汉中后,他们发现,因为汉中后来又建了一家新的图书馆,所以老馆改名为汉台区图书馆。得知他们的来意后,汉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特意打开了古籍馆,让他们查看书籍。

古籍馆是陕西省古迹重点保护单位。工作人员介绍,抗战时期,汉中远离战火,国立一中迁来陕西办学后,才安定下来。国立一中的书籍也得以保存至今。工作人员打开书柜,只见一册册图书保存完好。尽管年代久远,有些书的纸页已经泛黄,书面上的图章还依然可辨。仔细辨认,图章上刻的是“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邢台女子师范学校”。

“这些图书有近万册。其中,盖有‘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图章的图书最多,占到85%以上。”工作人员激动地说:“我们一直盼望能找到这些书的主人。你们今天终于来了!”

刘桂勋走向书柜,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本书,轻轻翻阅,双眼一下子亮起来:“我们学校成立于1925年,最初叫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1928年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1933年更名为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这些书见证着我们学校的历史呀!”

工作人员说:“您的眼睛都亮了,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

刘桂勋激动地说:“这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的长辈呀!这些书是我们学校的师生88年前从河北历尽千辛万苦背出来的呀!”说着说着,他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

2

经历战争硝烟

见证转移办学一路艰辛

刘桂勋曾4次南下淅川、西行汉中,为的就是搞清楚“泊师”与国立一中的关系。布置校史馆时,他专门陈列了一张“学校老师沿运河南撤”的照片。照片下有这样一段文字——

学校南迁:“七七事变”后,在冯玉祥将军协助下,校长杨玉如带部分师生及教学仪器沿运河南下,沿途与多所学校汇合成立国立河南临时中学,最终在河南淅川成立国立一中。杨玉如任校长。”

照片是黑白的,早已泛黄,文字也很简洁。寥寥数语背后,却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军南侵的轰轰炮火声中,为了保存文化火种,时任“泊师”校长杨玉如带领师生们沿运河南下转移办学,临走时带上了部分图书和一些教学仪器。淞沪会战打响后,师生们无法继续南下,只好向河南方向步行。这些图书和仪器也被卸下船,由师生们肩扛手提,向西转移。师生们到达淅川后,各地流亡的师生先后汇聚于此。在杨玉如等人的多方奔走下,国立河南临时中学成立了。这就是国立一中的前身。学校主要接纳河北的流亡师生。此后,当时的教育部又先后批准成立了国立二中、国立三中……

国立一中办到哪里,师生们就走到哪里,当初那些从家乡带来的图书和仪器也被带到哪里。

在流亡的路上,图书和仪器被分散到每个人身上。他们白天赶路,夜晚也不敢停歇,因为身后随时有可能响起枪炮声……

到了开封,听到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时,大家高兴极了,认为再打几个胜仗就可以重回家乡继续读书。可是没几天,徐州失守,师生们只好在炮火中带着图书和仪器继续西行。

国立一中在淅川成立后,师生们才暂时稳定下来。当时的办学条件很差,校舍大部分是废弃的破庙和临时搭建的草房。师生们知道这些书得来不易,阅读时都非常小心,生怕把书弄脏了、翻皱了。

1944年4月,日寇西侵。隆隆炮火声中,师生们带着图书和仪器开始了又一次迁徙。当时,日军突然进攻,行动很快。慌乱中,学校来不及整车装运图书和仪器,只能把它们分发给师生携带。走到半路,一些师生因为带的东西多实在走不动了,便把自己的东西扔掉,带着那些图书和仪器,翻越秦岭,来到汉中,继续办学,直到1949年汉中解放。

从1938年到1949年,国立一中培养出4000多名人才,其中包括多名院士、教授和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不能不说,当初从战火中抢救出来的这些图书和教学仪器也立了大功。

3

两千将士浴血奋战

书中藏着中华民族精神秘籍

“不论是史料记载,还是相关人士的回忆,杨玉如校长转移办学时,带走一批书和教学仪器。这些教学仪器后来留给了陕西的一所中学,但这些书到底在哪里?”刘桂勋说,他多次查找未果后,还是从2020年《沧州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发现了端倪。

这篇报道的题目是《八十三年前的沧州图书为何现身汉中》,发现这些书的,是国立一中校史研究者刘建。

刘建,祖籍沧州,现居陕西汉中,汉中市作协原副主席。他的父亲刘钟智曾在国立一中读书,毕业后又返回学校任教员。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一中改名为城固二中,他曾任城固二中校长。2018年,本报一篇《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的稿子,在汉中刘钟智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父亲看完报道后,痛哭流涕。这么多年了,老人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还从未这么激动过。”父亲超乎寻常的反应,让刘建认识到国立一中的重要性。从此,他和女儿刘亚玉一起,踏上了寻找国立一中的道路。

在寻访过程中,刘建得知,那些图书和仪器是装在船上,在“七七事变”后、沧州陷落前,在运河里逆水而行驶出华北平原的。那时,他的爷爷刘树森正率领部队在沧州北的姚官屯阻击日寇。阻击战打了三天三夜,近两千名将士阵亡,他爷爷也身负重伤。直到去世,爷爷身上还留有那次战斗中的子弹。这些将士们从时间上为师生们抢救那些图书和仪器、转移办学提供了可能。那个时候,他就在想,一定要找到这些图书和仪器,哪怕知道它们的下落、哪怕看上一眼也好。

2020年的一天,他和女儿去当时的汉中市图书馆翻阅资料,偶然和当时的馆长杨汉军提起国立一中的事。杨汉军说:“我们图书馆就有国立一中的图书。”

杨馆长带他们来到古籍馆,打开书柜,封面上盖着“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和“邢台女子师范学校”等图章的近万册图书赫然在目。

刘建一下子跪下来,高高捧起那些书,一行热泪潸然而下。

后来他说:“我必须用这样的方式迎接这些书!这是历经硝烟战火的中华文化种子,是近两千名将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几百名师生冒着炮火一路辗转背出来的民族精神秘籍!”

4

带回图书和档案

重新梳理学校抗战教育史

2024年11月12日,《沧州日报》以《从<寻找国立一中1938>到<烽火弦歌>》为题,报道了刘建女儿刘亚玉拍摄国立一中纪录片、纪录电影的故事。文章见报后,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2025年恰逢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百年。学校决定,组成4人小组,由纪检书记李印军带队,再赴陕西汉中、河南淅川,重新探访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的这段教育史。

在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他们受到极高的礼遇。不对外开放的古籍馆,也破例敞开大门,欢迎他们的到来。工作人员带他们参观馆内珍藏的国立一中近万册书籍,给他们讲国立一中的历史,讲国立一中先进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对汉中教育的重要影响。

这些图书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听到李印军提出想借阅一些书籍带回泊头后,馆长朱鹏飞慨然应允。他说:“我们在这里守候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等来了书籍真正的主人,就让图书‘回家’吧!”

10本盖着“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河北省立泊镇师范学校”图章的书籍被“请”出书柜,用红布包裹,“接”回了沧州。

刘桂勋激动地说:“抗日战争胜利后,杨玉如校长曾想迁校返乡,后来因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如愿。时隔88年,这些书终于‘回家’了。”

这次汉中之行,他们收获颇丰。除了书籍外,他们还从汉中市档案馆发现了国立一中的档案。“作为‘国字号’的中学,国立一中的档案管理非常细致,哪怕转进一名学生,都会上报当时的教育部,登记在案。”马永善说,这些档案对研究“泊师”的历史、沧州师生转移办学的经过以及国立一中的历史,都有重要作用。他们扫描、影印了国立一中的档案,连同图书,带回了沧州,希望能从中发现更多的历史密码。“有了它们,我们离历史真相会越来越近。”刘桂勋说,这些一手资料将对研究学校、沧州、河北乃至国家的抗战时期的教育史有重要意义。

我市退休教师李永翔近年来专注于国立一中历史研究。2020年,他曾到汉中看过这些图书。得知这些图书“回家”的消息后,他和记者一起来到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看到这些书时,李永翔哽咽了。他说:“88年了,这些图书不知经历了多少战火洗礼、躲过了多少重劫难!”透过这些书,他仿佛看见杨玉如校长带领师生离别家乡、转移办学的艰难情景,看到了师生们翻山越岭、辗转万里传承文化火种的坚定身影。

2025-01-23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报道 辗转1500公里,漂泊88年,历经战火硝烟,见证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流亡师生转移办学的传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3762.html 1 图书“回家”,讲述“泊师”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