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展演、非遗研学、“狮城艺谈”、青年夜校、群众文化艺术节……一年100余场演出、16个展览及多元化课程和研学活动,让沧州人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记者从沧州市群艺馆获悉,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市群艺馆推出的一批“沧”字号(沧州特色文化品牌)群众文化品牌点亮百姓文化生活。
非遗展演 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正月初三至初七,市区多个公共文化场所锣鼓喧天、喜庆热闹,深受沧州人喜爱的踩高跷表演,不仅烘托出喜庆的新年气氛,还为群众带去欢乐。在南川老街、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文化艺术中心广场……演员们脚踏高跷,身着华丽的戏服,或装扮成英姿飒爽的古代英雄,或扮演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有趣的表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这是“非遗过大年”民间文艺展演活动中的场景之一。此外,舞狮、秧歌、落子、大鼓等非遗项目展演,更是将沧州的“非遗版”春节氛围拉满。记者从市群艺馆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优秀文化展演、展示和展览等活动,均以非遗为主线。
在去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舞狮、杂技、地方戏曲、武术等沧州特色非遗节目让群众直呼过瘾,而运河沿线非遗项目展示、展览,则巧妙地将非遗体验融入了旅游线路,引领群众“跟着非遗游河北”。
以传承优秀非遗文化为主旨的“非遗亲子课堂”,将面塑、剪纸、刻纸、编织等孩子们喜爱且易学的非遗技艺引入课堂,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孩子们在互动和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艺术夜校 激发青年学习兴趣
过年了,给家人做个美甲、钩织几件布艺饰品、演唱两首流行歌曲……45岁的张艳梅第一次感觉到“技多不压人”。2024年,张艳梅参加了多期青年夜校培训班,陆续学习了美甲、串珠、布艺、唱歌等技艺,收获满满。“只要有感兴趣的课程,每一期我都会报名参加,和年轻人在一起上课,感觉自己也有朝气和活力了。”张艳梅说。
当下,青年艺术夜校在我市持续升温,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到夜校学习画画、茶艺、视频剪辑、歌舞等。“白天上班,晚上上学”的新式夜生活渐成潮流。“夜校学习班的课程一推出,瞬间‘秒空’,火爆程度远超想象。”市群艺馆青年艺术夜校负责人说,每到上课时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上班族”如约来到夜校课堂,尽情享受学习技艺的快乐。
据了解,去年市群艺馆共开设三期青年艺术夜校课程,包括工笔画赏析、民族舞组合训练、歌曲创作入门、咖啡基础手冲体验等。每期10余个班(一期四次课程),服务学员360余名。此外,为期3个月的“全民艺术普及”公益课,囊括了合唱、古典舞、街舞、古筝、快板、葫芦丝等19个课程,从周一至周日不间断地为学员提供艺术学习交流的平台。广场舞、东北秧歌及胶州秧歌等培训班,则让更多群众学到了舞蹈技能。
节庆节目 提升百姓艺术品位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舞台上,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声代表性传承人、天乐祥曲艺社“班主”郎向阳侃侃而谈,“‘说’为君,‘唱’为臣,以‘说’为主,以‘学’当先,‘逗’则是相声的灵魂。‘说学逗唱’也是衡量一个相声演员是否合格的标准。”说到尽兴处,郎向阳即兴表演了起来,并与现场观众互动。
这是优秀群众文化品牌“狮城艺谈”的一幕。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市群艺馆去年开创了集谈话、鉴赏、表演、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访谈节目——“狮城艺谈”。邀请各艺术门类精英担任主讲人,就某一艺术门类展开话题,进行深入阐述和解读。节目开展以来,已有多位沧州艺术界名人参与,京剧、插画、相声、杂技、落子等群众艺术得到了更好的普及和传承。
已成功举办三届的“狮城群众文化艺术节”,是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政府打造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文化活动品牌,其主题新、形式活、参与度广、体验感强。每届艺术节历时1个月至2个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艺术节既有狮舞、杂技等民族民间艺术展演,又有广场舞、健身操等健康生活主题活动,还有主题音乐会、儿童剧等高品质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