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民
米春茂老师与我既是同事亦是前辈。
他为人谦和、处世淡泊,与人无争,跟每位同事都相处得融洽而愉快。那时米老师的画,人们多是从过年时的年画中才能看到,而我们则可以从他一笔一画的某个局部开始见证一整幅画的完成过程,见多了,也没觉得多么新鲜。那时的画多是参加市里的文化活动或画展,还没有卖画一说,所以得到米老师的一幅画,也不感觉多难,单位老人家里,差不多都挂着米老师的画。
后来,他的画值钱了,求画的人多起来,他终日苦于应酬。那年,新分配来的一位年轻人结婚,他主动画了一幅画表示祝贺,羡慕得几个年轻人恨不能再结一次婚。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和几位同事除了创作,主要工作是组织业余作者,还编辑着一本叫《蓝天》的文学杂志。
这是本内部刊物,旨在为本市业余文学作者提供一块创作园地。
编刊物除了小说散文等文字编辑外,还要安排些插图,没有“美编”,米老师就主动承担了这份工作。
当“美编”是分外工作,我们不好意思麻烦他,可在他眼里,既然是文联的工作,就是自己的本分,天经地义。
“美编”的职责是为期刊设计封面,为内文配插图,为封二、三书画摄影照片等。
每期需要插图的小说稿交给他,他再根据我们的要求去物色适合文字风格的画家作者。
那时一般家庭还没电话,就是有电话他也很少打,都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把小说稿亲自送到作者手里,说好哪天交活儿,他再去取。
他说,亲自登门是表示对人家的尊重。
他是美编,在画上他是权威,能不能用,他说了算,可他总是把插图取回来交给我们,用不用由我们定。如果他看我们表情稍有勉强,就立刻说:“没关系,这个不合适,我再让他去画”。从不嫌麻烦。我们不忍心他再跑路,就说:“不如打个电话跟作者商量商量?”
米老师是前辈,又是著名画家,他完全有资格这么做,但他不肯,他说电话里说不清楚,其实他就是不想让人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那时一幅插图的稿费只有5元钱,就因为是谦和的米老师组稿,画家们不但乐于帮忙还感觉是一份荣幸。
当时地区范围内的人物画家如赵凤迁、展览馆的李晓柱等,都曾为我们的刊物画过插图。
米老师总是谦虚,说他不懂文学,其实他安排的插图非常好,当时我们编过的小说内容早记不清了,可他设计的封面和那些生动的人物插图却至今难忘。
这样,米老师为我们义务当美编近十年,直到1993年。
米老师成名早,社会影响力大,人们总是习惯把文联的画家们称艺术家,“你们艺术家如何如何”,米老师听到这样的话总是不以为然地反驳,什么艺术家,不就是个画画的吗?
他没把自己当艺术家,从来没有大画家的架子,比起那些牛皮吹到天上去的所谓大家,他真的是太普通不过了。
都说米老师的画超凡脱俗,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我想,首先是他这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