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第08版:08

潘洪斌:在古籍里打捞区域文化

本报记者 齐斐斐

精读古文、研究区域文化、编辑多部沧州区域文化书籍。从2010年以来,青县潘洪斌一直致力于沧州区域文化研究。他每天徜徉在众多大部头的古籍、海量的网络文史资料中,追根溯源。他探寻文脉,用心打捞沧州文化,被大家称为“区域文化守望者”。

从卖书到编书

54岁的潘洪斌是位“专业”的文史研究者,他以编书为生、以研究文史为乐,几十年从未离开过书,特别是古文书籍更是每天卷不离手。

走进潘洪斌的家,随处可见的就是已经泛黄的老书。明明家中藏书万余册,他却说,对于区域文化研究来说,这些书微不足道,远远不够用。

他与书结缘却是源于卖书。

潘洪斌的家乡是青县清州镇南街村,他上高中时就喜欢读一些诗词古文等课外书。参加工作后,他也没有丢掉读书的习惯,每月大部分的工资用来买书,许多喜欢的文史书籍都被收入囊中。

几年的工资换来的是藏于家中的几百本书。1996年,潘洪斌结婚。孩子的出生,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迫不得已,他只能到街边卖书补贴家用。起初,在卖书时候,经常有人问他是否收书?答案是“收!”

就这样,他的书摊越来越大,光顾的书客也越来越多。他不只在青县卖书,还经常从天津的旧书市场淘来大量旧书到沧州火车站广场和金街市场上卖。这一卖,就卖了20多年。那些年,他的书摊在各个市场都很有名,大家愿意来他的书摊买书,不只是为了物美价廉,主要还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爱读书的卖书人。

直到2010年,青县文史研究者李安泰找到了他,让他为自己编写的《青县明清诗抄》作注释。这可让他多年苦读的知识得以施展,也为他今后走上编写之路打开了一扇门。

编书十几本

在为《青县明清诗抄》作注释的过程中,潘洪斌认识了正在整理《历代沧州诗选粹》的孙建。孙建是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根植本土文化研究多年,二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随后,潘洪斌加入了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开启了区域文化研究之路。

十几年来,他在书田文海中不断探索,奔走各地进行实地考证,先后著有《中山联话》《鲸川赋》,编著《青县古代碑记选注》《张之洞联语辑注》《读诗知柄点校》,执行主编了《青县古代诗词选》《御河青县》《行走运河看沧县》等。

编每一本书,他都会先构思整本书的结构,列出书本的框架: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需要什么内容填充、保持什么样的整体风格等。这些年来,他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查阅整理、奋笔疾书,力求精益求精。

在调查青县的盘古文化时,盘古庙里的后院有一口盘古井。这口井是清朝时供僧人们饮水所用,直到现在水质还非常好,用水泵抽上来就可以直接使用。之前,青县一些文化学者在整理盘古文化时,对这口古井的描述都是深不见底,并赋予了很多神话故事。为了更精准地记载盘古文化,潘洪斌专程去盘古庙,用米尺和绳索测量,得到了盘古井砖砌内壁直径0.65米、深约8.4米、井台高0.5米的数值,并对青县盘古庙里的石碑、石柱、石梁等都进行了仔细测量。

2016年,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委托潘洪斌编选了《沧诗365》,并将其印在了2017年日历《沧州纪事》里,每天一首。他所选诗歌既均衡了各个县市,也兼顾了各种体裁,反映了沧州古代诗歌的整体水平。2023年,研究所决定开辟“每天一首沧州诗”微信公众号,在《沧诗365》的基础上,酌情增删调整,他再一次受命参与选编。在连载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诗歌进行注释和赏析,在写赏析的时候,潘洪斌受文化学者安且吉先生《微评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刻意放弃循规蹈矩的鉴赏模式,文风随性,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实现了自我突破。2024年岁末,“每天一首沧州诗”即将陆续刊登完毕,研究所又新设了“历代名人咏沧州”“沧州诗坛点将录”“沧州闺秀诗选”“沧州诗话”四个公众号,进一步巩固拓展,深入发掘沧州诗歌文化。

在此期间,他还多次受邀,参加各种活动,为大家讲解沧州文化、青县文化,为推广区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奔波万里追根溯源

文史资料的梳理和注释是一件繁琐且需要追根溯源的事。比如记载某人某事,有清代的书籍,也有明朝甚至唐宋时期的书籍,这就需要找到最早的原始出处。还有,区域文化研究不同于大家熟知的文化研究,所存的资料中,一般没有归纳,也没有前因后果的解释,只能通过书籍或网络上的一些线索,追根溯源。为此,潘洪斌四处奔波,执著于挖掘沧州文脉。

在青县,他下乡十余次,进行田野调查,采集民间记忆。他到人和镇查看马厂炮台、马厂兵营遗址,和乡贤刘子江探讨马厂军营文化;到盘古镇测量统计盘古寺内的盘古文化遗存,并整理寺内全部楹联、匾额内容;到东空城考察宋代古城遗址,和当地研究者交流董瀛山史料及空城传说;到李营考察戴氏家族文化,与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讨论乡村文化建设;到八里庄探看古代灰坑遗址;到农场查看马厂减河青县段。

他也曾20余次外出考察:赴邯郸鸡泽县参观诗经文化园,与学者申太平、王荣安等探讨诗经文化及毛苌祖籍;赴张家口怀来县参观鸡鸣驿古城,考察明清驿站文化;赴保定参观直隶总督府、莲池书院,向学者吴蔚拷贝北洋军阀相关资料;多次赴天津小站参观小站练兵园及周公祠,与学者刘景周探讨马新大道、马厂减河、定武军等与青县马厂密切相关的近代史话题;赴大城参观李莲英故居、齐圪垯、龙冢,与学者杨馨远探讨西汉参户侯国的地理方位。他还多次到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园博园、朗吟楼、南川楼、文庙等,与学者孙建、吴树强、强文山、强卫等人交流沧州文化、诗联文化;赴献县参观单桥风景区、献王陵,与学者吕永森、杜书恒等探讨河间国与参户侯国的关系;赴河间参观府衙、冯国璋墓、毛苌墓;赴吴桥参观杂技大世界;赴肃宁参观状元湖;赴东光参观谢家坝、马致远纪念馆……

在此过程中,他收集了大量关于沧州的文史资料,也积累了做文化研究的经验。他说,做文史研究首先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带着观点去寻找证据,要先搜集证据,把能获得的证据都收集下来,把资料放在一起“竭泽而渔”,然后再通过分析对比这些资料,看看哪个更有权威性,更接近真相,最后再下结论。

潘洪斌说,所有的文字,都可以作为资料来利用,甚至包括稗官野史、神怪故事等,因为这些文字里面也有现实的影子。而即便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类的正史,也不能完全盲目地相信,因为里面的有些文字内容也有错误。这就需要研究者利用经验去分析。

从事文化研究多年,潘洪斌最深的感悟就是,做区域文化也好,或是做学术研究也好,不能有任何的私心。个人的名利心首先要排斥的,就是对家乡的那种先入为主的心理也不能有,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分析看待每一个历史客观事实。用热情和情怀去做文化,能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才能持之以恒。

2025-02-12 本报记者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5415.html 1 潘洪斌:在古籍里打捞区域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