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第08版:08

“疯狂的石头”于有斌:

三十年收藏印石三千方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新华区建设北街一隅,有一个金陵茶庄,这里便是于有斌生活了30多年的“家”。与其说这是一个浸染着茶香的空间,倒不如说这是于有斌的整个精神世界。

60岁的于有斌与石头结缘已经30余年,收藏名石奇石几千方,被收藏界称为“疯狂的石头”。

从“茶缘”到“石缘”

于有斌的家乡在江苏常州。他从小特别喜欢绘画、书法,参加工作后,在一家化工厂做美工。当年,工厂经常搞一些文艺节目,活动前期都是他布景。20世纪90年代初,他所在的企业越来越不景气,于是他辞掉了工作,自己创业。他的家乡自古产茶,辞职后,他跟着几个老乡到处闯荡,做茶生意。1994年,于有斌在沧州安顿下来,他的茶庄生意也日渐风生水起。他说,与石头结缘,也是因茶而起。

来到北方做茶叶,他的市场区域不断扩大,生意也做到了内蒙古的赤峰市。“当年茶叶的欠款不是一下子就结回来的,需要在那等几天。在这期间,我就转转赤峰市,偶然转到一个石头市场,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于有斌说,30多年前,沧州市场上还没有巴林石,可是赤峰的巴林石市场已经非常火爆。

当时的巴林石市场火热到什么程度呢?于有斌描述说,有时候他一个星期就去一趟赤峰,因为如果再等一个星期,看上的石头价格就会翻番儿。行内人说,3天不买石头,3天后就不敢买了,价格涨得特别快,堪称“疯狂的石头”。那时,他喜欢巴林石也到了狂热的程度,有很多次,他去赤峰结了卖茶款,货款全部买成了石头,回家的路费也没了,还得和朋友借路费回家。

直到前两年,他还因为买石头不惜卖了一套楼房。

藏石3000余方

巴林石产自赤峰市巴林右旗,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其他印石相比,巴林石的最大特点就是色彩斑斓、纹理奇特,由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市场上流通的巴林石具有赤橙黄蓝靛紫等7种基本色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赏石文化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以石比人,到唐代,石玩已大量进入宫廷和官宦人家。经过一代代人的品评,人们对石头的优劣早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四大印章名石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从收藏巴林石开始,于有斌渐渐对其他产地的名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南到北,他跑遍了全国名石产地,收藏了3000多方自己满意的石头。

与石头“对话”

随着对石头的不断认识,于有斌对印石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在赏石玩石的过程中也结识了不少篆刻名家。

几乎在收藏印石的同时,他就开始在石头上刻刻画画。沧州有着良好的篆刻艺术氛围,这也为爱上篆刻的于有斌提供了便利条件。

说起篆刻,他拿出了沧州篆刻名家韩焕峰的得意之作。他说,那时候他天天去请教韩老师,心想不如请老师刻方印,放在家里,天天看着学习岂不更方便?于是,他请韩老师刻了一方大印,自己天天照着练习。

这些年,他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也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潜心钻研篆刻名家的作品,经常向篆刻名家们请教,一块石头在他的手中总是磨了刻、刻了磨。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他加入了沧海印社,如今他每天花在篆刻上的时间都长达几个小时。他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印章,多次参加各级篆刻展,并获得很多奖项。

除了石头,于有斌还有很多喜欢的东西,比如紫砂壶。在他的茶叶店里,除去各式各样的茶叶,最显眼的就是那些紫砂壶。其中不少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上品。其实壶与石有着相同和相通的脾性。物随人心,手抚紫砂壶,再泡一杯清茶,闲谈印石与书画,是于有斌最快乐享受的时光。

他说石头是有灵性的东西,细细把玩就可以与他们“对话”。每天晚上,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于有斌都会和他的石头们“交流”,看到那些不同颜色的石头,那些自然天成的纹路,不知不觉会沉浸到石头的世界中。他说,这些石头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他的生命里。

2025-02-12 本报记者 齐斐斐 “疯狂的石头”于有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5417.html 1 三十年收藏印石三千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