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3日
第07版:07

孟村籍河北农大教授张玉星:

把最好的梨种到家乡土地上

本报记者 宁美红

张玉星在察看果树生长情况

“科技梨”在家乡生根结果

春节前夕,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冀梨合作社)收到了不少鲜梨礼盒订单。合作社负责人张晓冬告诉记者,秋月梨、玉露香梨、新梨7号这几个品种最受欢迎,一个礼盒里装有8个梨,售价70元依然供不应求。

冀梨合作社所在的孟村回族自治县宋庄子乡许村,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张玉星的老家。合作社梨树的品种,是张玉星教授经过多年试验种植,在40多个梨果品种中挑选出来的。“这些品种更耐盐碱,和这片土地是绝配。”张玉星说。

自冀梨合作社筹办起,张玉星就受邀成了冀梨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合作社的规划设计、品种引进、栽种模式等,都采纳了张玉星的建议。

张晓冬说:“张教授带来的是最先进的技术成果。”

走进冀梨合作社,会发现与普通梨树相比,这里的梨树矮了不少。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趋势,张玉星研发出了梨树“四化”栽培技术。矮密化栽培技术就是“四化”栽培技术中的一项。“我们把梨树树高控制在3米左右,行距定为4米,株距为1米。树矮了,冠小了,既能早结果,还能将更多养分用于坐果,提高产量。”张玉星介绍说。

除此之外,果园还通过全园生草、生草覆盖来防治盐碱,增加土壤肥力。“全园生草,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土壤返盐。同时,通过生草还田,还可以解决盐碱地中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等问题。”张玉星解释。

通过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目前冀梨合作社可亩产梨3500公斤至4000公斤,比正常土壤的梨园亩产量还要高20%至30%,优质果率达91%以上,每亩收入超过1万元。

“为家乡做点事,心里踏实”

张玉星的爱人给他算过,一年365天,张玉星有200天都不在家。

“经常全国各地跑,只要对方有技术要求,我就过去。广州、上海、昆明、新疆等地都有我的科研基地。”张玉星说。

上大学时,张玉星常跟着老师到处出差。老师推出一两项技术,就能使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老师特别受欢迎,他无论去哪儿,当地百姓都特别高兴。”张玉星回忆道。受老师影响,他也想成为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

当张玉星的脚步同样踏遍大江南北后,想到家乡,想起家乡的梨树,他的心里开始升起一股期盼——让家乡的梨产业发展起来。

张玉星介绍,许村以前就有500多亩梨园,收获季,离着老远他就能闻到梨香。梨不仅仅是甜蜜的代名词,也是财富的象征。张玉星笑着说:“那时候,哪个村里有梨园,哪个村的小伙子就好找对象。”梨也给张玉星以知识启蒙。当看到通过嫁接技术,梨树上长出了苹果时,上小学的张玉星觉得神奇极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个问题伴随了他很多年。

家里世代务农,张玉星尝到了梨的甜,也看到了农民的苦。“自己就想着能通过好好学习,改变农民又累挣得又少的境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张玉星参加高考,被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录取。

一晃多年过去了,因为经济效益不好,许村的梨树全被刨了。张玉星学有所成,在他的助力下,全国各地一片片梨园结出了甜蜜的果实,但他却没有机会让家乡的梨树再次“站”起来。他时常想起小时候家乡梨的味道,深耕梨树种植多年,他太想把最新的技术带回家乡。

机会来了,2017年,冀梨合作社成立,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找到了张玉星,张玉星二话没说:“家乡需要我,我义不容辞。”

如今,在张玉星的帮助下,梨树又开始结果了。因为品种优,这里产的梨更甜了,汁水更多了,也更受欢迎了。这片梨园的名气也打了出来。冀梨合作社被评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园、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国家级北方梨(桃)果园全程机械化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在此落户……目前,冀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已成功复制到了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青县等地,将带动更多人致富。

张玉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我心里,‘冀梨’是最好的”

“在园子里种草?行吗?”当张玉星第一次提出全园生草的做法时,园内好几个种地的“老把式”都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种果树和种小麦一样,地里应该锄草而非生草。

这不是张玉星第一次和老乡们有思想“碰撞”。

张玉星告诉果农,果与果的距离得在25厘米到30厘米间才能保证梨的品质。“老把式”们一看开了那么多梨花,就像看到了枝头上结了一个又一个梨果一样,竟舍不得疏果了。张玉星只好用事实劝说:“你们给我留两棵树,咱们看看,到底我说的对不对。”

到采摘的时候,果农们傻眼了,按张玉星的方法管理的梨树,结的果比他们管的果重一倍左右,虽然个数少,但总产量差不多,且按张玉星方法种出来的梨价格还高。算起来,还是张玉星的方法收益更高。

“观念不好转变,”张玉星说,“两三年后,他们才完全按照我说的方法管理。”

即使种植观念上常有分歧,在张玉星心里,冀梨合作社依然是最好的。

作为河北农业大学盐碱地开发驿站,冀梨合作社经常迎来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张玉星说,他认为这里是最好的科研实习基地。他说,这里用作试验的梨树品种新,大小一致,试验结果更准确。而且老乡对于他们的试验梨树保护得很好,说好了什么时候采摘,绝对不会出现提前采摘、破坏试验数据的情况。

来冀梨合作社实习的研究生曾和张玉星分享:这里住得好、吃得好,合作社负责人还常包饺子、煮面条给大家改善伙食。

2021年,河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冀梨合作社免费给现场4万多人每人发了一个梨果盲盒。“老乡就是给力!”张玉星满是骄傲。

2025-02-13 本报记者 宁美红 孟村籍河北农大教授张玉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5542.html 1 把最好的梨种到家乡土地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