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第07版:07

肃宁县圣德门诊部保存着一个泛黄的出诊包,它跨越80余载,见证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医务工作者李长兴与白求恩大夫并肩作战的特别经历——

“白求恩的出诊包”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刘艳菊

▲一只泛黄的牛皮出诊包装满了李家人的记忆

▲李长兴(中)协助白求恩(右)进行战地手术

◀年轻时的李长兴(右)

在肃宁县武垣路圣德中西医门诊部的中药柜上,一个泛黄的牛皮出诊包静卧于此。80多年过去了,包身斑驳的划痕仿佛仍沉淀着硝烟的气息。57岁的李向东,闲暇时,总会驻足凝望。原来,这只出诊包是李向东的父亲李长兴留下的珍贵遗物,也是抗战烽火中一段跨国医者情的见证。

“每次打开它,仿佛能听见手术器械的轻响。”李向东抚摸着包盖上褪色的徽标,上面的字样已模糊难辨,唯有内侧暗袋里风干的中草药,仍散发着若有若无的药香。

这只跟随白求恩多年的出诊包,在硝烟弥漫的岁月中,系紧了两位医者的命运——李长兴是白求恩的助手,曾与他并肩作战,挽救无数生命。

80多年后,这段往事才渐渐浮出水面。

从中医世家到“烽火医者”

1921年,李长兴出生在肃宁县东是堤村一个中医世家。他天资聪慧,上过私塾,家中珍藏的《本草纲目》《伤寒论》等典籍,成为他启蒙的医书。

“父亲能背诵《金匮要略》的条文,对《外科大成》中的一些疗法熟谙于心。这也为他日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李向东回忆。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彻底改变了这个中医世家的命运。面对日寇的侵略,李长兴毅然决定弃笔从戎,投身保家卫国的战场。

战火纷飞下,李家人纷纷加入抗日队伍:李长兴的大哥李春长任抗日四区区长,六弟李聚来潜伏敌后传递情报,五弟李春来跟随贺龙领导的部队南征北战……

李长兴参加八路军后,任一二〇师三五九旅首长陈伯钧的警卫员。后来,他又担任吕正操司令的勤务员。

李长兴机智勤敏,又懂医术,深得部队领导赏识。当白求恩参与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太行山深处成立时,他被派往学习,并协助白求恩和其他国家的医疗专家组建战地临时医院。

“当时,白求恩医疗卫生学校分3个班,有军医班、护理班、调剂班,我父亲是第一期,任军医班班长。他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还自学了外语。毕业后,他被选为白求恩的助手。”李向东说。

与白求恩并肩作战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李长兴与白求恩并肩作战,穿梭于炮火之间,共同挽救了无数八路军战士与老百姓的生命。

李长兴每天背着一个牛皮包,紧跟在白求恩的身边。那是白求恩从加拿大带来的,里面装有手术器械。两人虽国籍不同,却在日常相处中培养出了家人般的信任。

战地手术室有时是坍塌的庙宇,有时是临时支起的帐篷,白求恩急促的指令与李长兴递上的器械声交织成生命的节奏。即使语言不通、手术节奏紧张,李长兴也能及时递上所需的手术器械和药物。

除了工作上的默契配合,李长兴和白求恩在生活上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没有救护任务的时候,他们会一起挑水、打扫院子。

“抗战时期条件艰苦,父亲跟随白求恩抢救伤员的手术室多是借用的民房,或者是在战地临时搭个帐篷,缺医少药是常态。有时伤员过多,止血药短缺,父亲便就地取材,到附近山上寻找具有止血功效的草药,外敷在伤口上,效果竟出奇得好。”李向东说。

有一次,白求恩得了急性肠炎,浑身无力,李长兴去山上找来一种叫“白头翁”的草药熬煮。白求恩喝下后,身体很快便有了好转,对李长兴更加信任。

从此以后,李长兴为伤员治疗时,也经常采集中草药辅助治疗。

李长兴对这段往事印象深刻,多年后,经常向子女们讲起。因此,李向东自幼便知晓田间地头的草药对治疗一些疾病有效果。

然而,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唐县去世,享年49岁。消息传来,李长兴悲痛万分,为失去了这样一位亲密的战友和良师益友。

在李长兴留下的多张老照片中,离白求恩最近、头戴军帽的战士就是他。从此,那个牛皮出诊包也成为他们深厚情谊的见证,被李长兴视如珍宝。

毕生践行“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逝世后,李长兴带着他留下的出诊包继续随部队转战。李长兴也用中西医结合急救法救治了无数伤员。

“父亲一生有两件事最自豪:一是跟着白求恩救治伤员无数,二是帮许多烈士家属找回烈士的遗骨。”李向东抚摸着父亲留下的医书和老照片说。当年,李长兴是勤务员时,负责点名召集士兵,后来又救治伤员,对很多战士的情况比较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排烈士善后工作,许多烈士家属通过他了解了烈士当年牺牲的情况,从而找到了烈士的埋骨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长兴回到家乡。1952年,肃宁县首座公办医院“合众医院”成立,李长兴婉拒了省卫生厅的挽留,坚持回乡担任首任院长。他定下三条规矩:贫者免费、急症夜诊、下乡巡诊。郗庄村14岁女孩张艳琴因重度骨髓炎濒临截肢,在多家医院治不好,找到了李长兴。他用古法炼制药丸,精心治疗,女孩竟渐渐康复。师素乡5岁患儿因先天性心脏病被医院劝弃,孩子的父母恰遇李长兴到县医院办事,了解孩子的病情后,李长兴当即开出药方,彻夜守候施以针灸,几天后,孩子的身体大有好转……时至今日,李长兴治病救人的故事,肃宁县很多人依然记得。

李长兴的医术不仅造福了肃宁人民,还让内蒙古自治区的百姓受益。1956年,他受邀赴内蒙古自治区宝昌县组建医院。在那里,他将蒙药融合创新,有效缓解了当地痨病等疾病肆虐的状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培训赤脚医生1200余人,编撰的《战地医疗手册》至今仍被乡村医生使用。

1986年,李长兴在肃宁县创办个体诊所。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坚持昼夜接诊,全心全意地为患者着想。

回忆起那段时光,李向东对父亲深感敬佩:“别人经常劝父亲,上了年纪要多注意身体。他总是用白求恩说过的话来回答,‘医生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

1989年,李长兴辞世,许多民众自发前来送行,场面感人至深。临终前,他立下家训:“仁道为医,要做白求恩那样纯粹的人。”受他的影响,李家子孙中多人选择从医,李向东也成为一名深受患者信赖的医生。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精湛的医术,更将白求恩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李向东的诊所里,那个泛黄的牛皮出诊包被精心陈列,它不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这个出诊包时刻提醒着我,真正的医者永远站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就像白求恩当年通过我父亲的手传递手术器械那样,我们也要把这份仁心,交到下一代手中。”他说。

2025-02-18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刘艳菊 肃宁县圣德门诊部保存着一个泛黄的出诊包,它跨越80余载,见证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医务工作者李长兴与白求恩大夫并肩作战的特别经历——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5923.html 1 “白求恩的出诊包”背后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