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欢 元氏县总医院
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中,打针是难以回避的经历。不少孩子一听到 “打针”,情绪就瞬间紧绷,哭闹不止。这种对打针的恐惧,不仅给孩子就医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也让家长们焦虑万分。那么,究竟该如何助力孩子战胜打针恐惧呢?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孩子恐惧的根源。
孩子对打针产生恐惧,主要有以下关键因素。首先,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本能抵触。孩子认知尚不完善,打针时尖锐的针头、陌生的医院环境,还有难以预知的疼痛,都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极易引发恐惧情绪。比如,3 岁的小明第一次去医院打针,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和明晃晃的针头,吓得大哭起来,这就是对未知的本能害怕。其次,过往不愉快的打针经历会强化恐惧。如果之前打针疼痛强烈,或者医护人员态度严肃,这些负面体验就会在孩子记忆里留下深刻痕迹,下次面对打针时,恐惧便会加剧。最后,周围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家长不经意间的紧张情绪,或者其他孩子打针时的哭闹场景,都会让孩子受到感染,加深对打针的恐惧认知。
从心理层面来讲,给予孩子充分的安抚与鼓励至关重要。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乐观,避免将自身的紧张传递给孩子。去医院前,家长可以轻松地对孩子说:“宝贝,打针就像小蚂蚁轻轻咬一口,很快就好,你这么勇敢,肯定没问题!” 这类积极正面的话语,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这背后运用的是心理学中的积极暗示原理,持续的积极暗示能在孩子内心构建正面认知,增强他们面对恐惧的勇气。
沟通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家长要提前和孩子坦诚沟通打针的事,切不可隐瞒或欺骗。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打针的必要性,比如:“打针是为了把身体里的小病菌赶跑,这样你就能快点好起来,继续开心地玩耍啦!” 同时,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担忧,并给予积极回应与理解。要是孩子说害怕疼,家长可以回应:“我知道你担心疼,不过医生叔叔阿姨技术很好,会轻轻打的,就疼一小下,很快就结束。” 这体现了心理学中的共情原理,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从而更愿意接受家长的引导。
在实际操作方面,也有不少实用技巧。选择合适的时机很重要,尽量避开孩子饥饿、疲劳或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带他们去打针。在等待打针时,可以让孩子玩喜欢的玩具,或者听轻松的音乐,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当轮到孩子打针时,家长可以紧紧抱住孩子,给予身体上的安全感,同时用手轻轻遮挡孩子的视线,防止他们看到针头而加剧恐惧。这利用了心理学中的注意力转移和安全感建立原理,减少孩子对打针的关注,增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此外,家长还可以借助日常小游戏帮助孩子脱敏。比如玩“医生看病”的游戏,让孩子扮演医生,家长扮演病人,用玩具注射器给“病人”打针。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逐渐熟悉打针流程,减少陌生感和恐惧。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通过科普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打针也是不错的办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疫苗作用、打针原理的科普视频或绘本,让孩子明白打针是预防疾病、守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从而从心理上接纳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