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莉 元氏县总医院
在孩子的成长中,活泼好动本是常态,但当孩子的活跃程度超乎寻常,家长就需警惕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医学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交及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及时识别和干预十分关键。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孩子注意力极易分散。课堂上,老师授课时,窗外飞过的小鸟、同学的小动作,都能让他们瞬间走神,回过神时已错过重要知识点。写作业时也如此,书桌上的小物件、窗外的声响,都能干扰他们,像简单的“3+2”都可能算错,检查时还难以察觉。
过度活跃
这类孩子仿佛精力无穷,在教室坐不住,不停扭动身体,摆弄文具,与同桌讲话,甚至随意起身走动。在电影院、图书馆等场所,他们也安静不下来,影响他人。
冲动行为
多动症儿童做事常不思考,缺乏自我控制。在食堂排队,队伍稍慢就插队;和小伙伴玩游戏,规则没听完就行动,容易引发矛盾。
科学诊断查明真相
孩子有上述症状,家长别自行判断,要尽快带其去专业医疗机构。医生通常采用综合评估流程: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孩子出生情况,如是否早产、难产,各成长阶段的表现,包括走路、说话时间,尤其关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症状首次出现时间、频率及严重程度。
•精神状态检查:观察孩子与医生交流时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和情绪反应,看是否眼神游离、表情烦躁、小动作多或情绪易激动。
•借助评定量表:常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让家长和老师填写,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收集孩子行为信息,全面了解其日常表现。
•安排辅助检查:通过脑电图查看脑电活动,排查脑部疾病;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观察脑部结构,排除发育异常、肿瘤等病变。
多元干预助力蜕变
•药物治疗
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学习的孩子,药物治疗很重要。常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症状。但用药要严格遵医嘱,医生会依孩子年龄、体重、病情调整剂量。家长需关注孩子服药后的反应,如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等,及时与医生沟通。
•行为矫正
家长和老师合作制定规则与奖惩制度。孩子表现好,如课堂专注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给予表扬、小贴纸等奖励;违反规则,如课堂讲话,减少玩耍时间或取消娱乐活动。还可通过拼图、搭积木、走迷宫等专注力训练游戏,提升孩子注意力。
•心理支持
多动症孩子常因行为问题被批评嘲笑,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专业心理咨询师会根据孩子特点,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孩子认识思维和行为问题,改变不良习惯;用沙盘游戏疗法,通过孩子的沙盘作品了解内心,给予心理支持。
儿童多动症虽给孩子成长带来挑战,但家长和老师若能及时发现,借助科学诊断和多元干预,就能帮孩子改善症状,提高生活学习质量。家长若有疑虑,要立刻咨询医生,别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