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舒文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当孩子生病需要服用西药时,家长们往往既焦急又困惑,尤其是在药物剂量和剂型的选择上,家长如果在没有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危害孩子健康。接下来,就为家长们详细科普这方面的关键知识。
一、儿童用药剂量:精准是关键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差异很大。所以,准确计算和把控用药剂量至关重要。
(1)按体重计算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首先,要精确测量孩子的体重。一般可在家中使用儿童专用体重秤,测量时尽量让孩子空腹、穿着轻便衣物。之后,参照药品说明书上标注的每千克体重所需的药物剂量,通过公式“儿童用药剂量 = 儿童体重(kg)×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来计算。例如,某种退烧药的剂量是每千克体重5毫克,一个体重15千克的孩子,一次的用药剂量就是5×15 = 75毫克。不过,有些药物会有每日最大剂量限制,即便按体重算出的剂量超过了这个上限,也不能超量服用。
(2)按年龄估算
这种方法相对粗略,仅适用于部分药物的初步估算。一般来说,1岁以内儿童用药剂量约为成人的1/5-1/4;1-3岁为1/4-1/3;3-6岁为1/3-2/5;6-9岁为2/5-1/2;9-12岁为1/2-2/3。由于年龄估算不够精准,所以仅能作为参考,最终还是要结合其他方法和医生建议确定准确剂量。
(3)遵医嘱调整
医生会综合考虑孩子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特性等多方面因素。比如,对于病情危急的孩子,可能需要适当加大初始剂量以快速控制病情;而对于肝肾功能不太好的孩子,用药剂量则可能需要酌减,避免加重肝肾负担。所以,家长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孩子用药,切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二、儿童西药剂型:适合最重要
合适的剂型能让孩子更顺利地服药,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有助于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1)溶液剂与混悬剂
溶液剂如糖浆、口服液等,口感通常较好,因为添加了甜味剂和调味剂,很受低龄儿童欢迎。药物溶解在溶液中,吸收速度较快,能使药效迅速发挥。混悬剂则是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介质里,像一些抗生素混悬液。它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且药物在体内释放相对缓慢,作用时间长。不过,混悬剂在服用前一定要充分摇匀,确保每次服用的剂量准确。
(2)颗粒剂
颗粒剂一般需要用温水冲服,方便携带和保存。它将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颗粒状,有些还添加了矫味剂改善口感。颗粒剂溶解速度快,吸收也不错,适合儿童。但要注意冲服水温,避免水温过高破坏药物成分,一般建议用40℃以下的温水。
(3)片剂
普通片剂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吞咽难度较大,容易发生呛噎。但对于年龄稍大、能自主吞咽的儿童,服用比较方便。还有咀嚼片,在口腔中咀嚼后咽下,口感好,且咀嚼过程有助于药物吸收,很适合儿童。另外,分散片遇水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能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解决了普通片剂吞咽困难的问题。
(4)栓剂
栓剂是通过直肠给药,对于那些不能口服药物的儿童,如频繁呕吐、昏迷的孩子,是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高。不过,栓剂的使用需要掌握正确方法,家长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损伤孩子直肠黏膜。
儿童服用西药时,正确选择剂量和剂型是保障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的核心。家长们在给孩子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切勿盲目用药。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