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
第05版:05

常玲玲

爱心长跑十七年

本报记者 张徽贞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去年母亲节,受助男孩儿给常玲玲送来鲜花。 ▶来自北京的老人李广宏见人就夸常玲玲对老人们特别贴心。

扫码看视频

清晨六点半,孟村回族自治县宛乡情老年公寓的厨房里飘出羊肉汤的香气。氤氲水汽中,常玲玲蹲在灶台前,用长柄勺轻轻搅动滚烫的浓汤。这位54岁的公益人,从汶川地震时组织第一场募捐的青涩志愿者,到如今京津冀养老项目的“托付者”,用17年光阴,刻下了一串串温暖的脚印。她的故事,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更是跨越血缘的真情。

汶川地震点燃公益火种

2008年5月16日,汶川地震的第四天,孟村街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孟村吧吧主常玲玲联合网友们打出“爱心募捐”的横幅,抱着自制的捐款箱走向街头。和她一起参加募捐活动的女儿至今记得,连续两天的奔走,常玲玲喊哑了嗓子,最终募集到一万多元善款和许多物资。很快,这些款物通过当地红十字会送往灾区。

“我看着电视里汶川倒塌的学校,就像有只手揪着心,总觉得必须得做点什么。”常玲玲说,这是她公益之路的起点。至今,她还记得捐款时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对老夫妻现场捐款后,又塞给志愿者200元钱让他们买水喝。老人离开后,他们把这200元放进了捐款箱。捐款结束的当天晚上,他们手举蜡烛,为灾区群众祈福,越来越多的人汇入了他们的队伍……

这场捐款点燃了常玲玲以及更多人的公益火种。不久,在常玲玲的倡议下,孟村首个民间公益组织孟村吧爱心联盟成立了。从此,在工作、家庭之外,常玲玲的生命中多了一件在她看来更重要的事:做公益。

“做好事不是那么容易的。”常玲玲摩挲着一封封的感谢信,眼角细纹里藏着数不尽的爱心故事。

电视节目牵出生命故事

2010年冬,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栏目报道了孟村女子张红(化名)患癌症后遭夫家遗弃的不幸遭遇。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第二天,常玲玲顶着寒风来到了张红的娘家。病床上,羸弱的张红只有一个心愿:返回夫家,再见孩子一面。握着张红那双枯槁的手,她眼含热泪却无比坚定地说:“你放心,说什么我也要帮你实现心愿!”

张红娘家与夫家的矛盾由来已久,常玲玲软磨硬泡,依然无果。最后,她急了:“遗弃绝症媳妇,以后你们一家还要不要做人……”软硬兼施,她终于做通了张红夫家的工作。接张红回夫家那天,孟村吧爱心联盟以及外地的网友来了上百人。60多辆爱心车队护送张红理直气壮地回了夫家。“孩子扑进张红怀里时,她眼里一下子有了光。”常玲玲说,母子相拥时的感人场面,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常玲玲还自掏腰包给张红配了手机,每天给她打电话,及时了解她在夫家的点点滴滴。张红回到夫家后活了一个月零九天。临终前,她告诉常玲玲:“谢谢你们,我心满意足了。”

这件事让常玲玲明白,做好事不仅要有爱心,关键时刻更需要勇气。此后,在助人这条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不怵头、不畏惧,帮就一帮到底。

公益路上传递人间真情

2016年3月,孟村爱心协会成立。常玲玲成为这个公益团体的副会长,从此,在助学、助困、助病、助残的路上,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协会保存的助学档案里,9份特殊档案记录着常玲玲与孩子们的故事。21岁的大学生小冉曾因家庭条件不好差点儿不能继续学业,是常玲玲为她奔走呼吁,帮她结对了一位热心人士,让她毫无顾虑地上中学、考大学,从而改写了人生。14岁的小武档案上贴着他获得省武术比赛奖牌的照片。这个父亲服刑的少年,曾因学习成绩不好萌生辍学的念头。常玲玲发现他有习武的潜质,转而资助他到武校学武,并负担起他学习、生活的费用。女孩儿朵朵的档案也是她的成长记录,自从她的妈妈脑瘤去世后,常玲玲就像母亲一样呵护着她。一个白血病少年的档案上,密密麻麻地贴着常玲玲通过网络为他募集40万元救命钱的转账记录……

前几天,白血病少年度过了5年危险期,妈妈专程带他来向常玲玲致谢。临走时,常玲玲塞给孩子一个大红包。这么多年来,常玲玲始终奉行一个原则:如果受助者不联系她,她从不主动联系人家。她说:“不是心里不惦记,而是不想给受助者增加心理负担。”

常玲玲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男孩儿正送给她一束康乃馨。她说,那是去年母亲节受助孩子送来的,是当天自己收到的最大惊喜。

“最痛的是那些握不住的手。”常玲玲忘不了那个在移植舱玻璃上呵气画出笑脸的孩子,更忘不了抢救室外撕心裂肺的哭声。多年来,她筹款救助了十多名重病儿童,一些孩子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时光里。“就算不在了,他们也感受过人间的温暖和真情。”这就是支撑常玲玲一路做下来的动力。

托起京津冀老人的幸福晚年

2020年,经过4年的筹备,由常玲玲创办的宛乡情老年公寓迎来了第一批入住的老人。

宛乡是孟村的古称。公元元年,汉平帝在这里设宛乡城。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常玲玲是想让这里成为所有孟村老人的家,不论他们条件好坏、职位高低、身份如何。

经过几年打拼,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当地老人的乐园,更成为许多京津冀老人青睐的地方。作为京津冀养老项目的承接单位,这里居住着30多位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老人。

走进老年公寓二楼第一个房间,85岁的北京老人李广宏刚从室外练习武术回来,神清气爽地把长穗剑挂在墙壁上。一年前,老人开始入住时常闷闷不乐。常玲玲帮老人收拾床铺时,从枕头下面放着的照片上发现了端倪——原来,老人在思念逝去的父母妻儿。常玲玲驱车陪老人回北京,陪他为父母扫完墓,又去妻子和儿子的墓地探望。

采访那天,午饭吃的是牛肉丸子粉条汤、木耳黄瓜胡萝卜炒鸡蛋,主食是花卷。“走进这里,就像进了保险柜,现在这儿就是我的家。常玲玲就像我的闺女。”李广宏指着常玲玲,边吃饭边赞叹。老人坦然地说,他把后事也托付给常玲玲了。不为别的,就因为彼此之间有一种超越血缘的信任。

这里发生的故事一件比一件感人:在每周一次的戏曲大联欢上,失智老人都能跟着梆子戏打节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唯一能认出的两个人,一个是负责日常管理的常二姐,另一个就是他们口中的“闺女”常玲玲;“五保户”与京津老人、离退休干部一起同过生日、同桌打牌;孩子不在身边的老人在这里找到了可以托付的幸福晚年……

老年公寓旁边,就是爱心协会的办公室。近年来,常玲玲一直奔波在京津冀养老项目与助学助困的爱心路上。“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支撑来自家人。”常玲玲说,她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丈夫与儿女和她有着一样的价值观,一直在无条件地支持她。

记者问她这么多年坚持的理由。她望向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的老人们说:“你看,他们眼里的光,就是最好的答案。”

说着,她走过去,弯腰为其中一位老人系紧围巾。阳光和暖,把她与老人的影子融为了一体。

2025-02-27 本报记者 张徽贞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常玲玲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6766.html 1 爱心长跑十七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