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3日
第10版:10

走近精神分裂症:认识、治疗与陪伴

陈斌 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邯矿总医院

精神分裂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为严峻挑战。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的精神障碍,影响着全球约1%的人口,却因公众认知不足而常被污名化和误解。本文将揭开精神分裂症的神秘面纱,帮助更多人理解和接纳这一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脑部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男性多在18-25岁,女性多在25-35岁)发病。患者可能出现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评论或命令)、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思维障碍(如思维松散、言语破碎)、情感淡漠和社交退缩等症状。这些症状临床上分为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社交退缩)。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非“人格分裂”,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尽管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该病发生。神经发育异常、神经递质(尤其是多巴胺)系统失衡、遗传易感性以及压力和童年创伤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参与发病过程。研究发现,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其患病风险会增加。现代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大脑某些区域(如前额叶皮质、颞叶)的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这一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诊断精神分裂症需要由专业精神科医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1)或《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标准,综合评估病史、症状表现和精神状态检查等。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显著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当代治疗精神分裂症采用综合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功能康复三个方面。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的基石,可有效控制幻觉、妄想等急性症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等)较第一代药物(如氯丙嗪)副作用更小,尤其是在锥体外系副作用方面。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药物治疗需要个体化,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种类和剂量的药物才能找到最佳方案。值得强调的是,即使症状缓解,患者也需长期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研究表明,擅自停药是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药物治疗以外,心理社会干预同样重要。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持续性症状,改变不良认知模式;家庭干预提高家属的应对能力并减轻照顾负担;社交技能训练和职业康复促进患者社会融入和职业功能恢复。现代精神卫生服务强调综合社区支持,包括个案管理、危机干预、日间照料等,能帮助患者维持社区生活能力,减少住院需求。

对于家属而言,了解疾病、接受现实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至关重要。我常对患者家属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学习相关知识,理解症状的本质,区分人与疾病;第二,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确保患者按时服药,观察药物效果和副作用;第三,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避免高情绪表达(如过度批评、敌意或情感过度卷入);第四,关注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保持规律作息;第五,适时寻求社会支持,包括加入家属互助组织,分享经验和情感。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看到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积极治疗下取得了显著恢复。比如,我曾治疗的一位大学生患者,在规范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下,不仅成功完成学业,还找到了稳定工作,组建了家庭。这样的案例不是孤例,它们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不应被视为绝症。

我们应当认识到,精神分裂症虽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综合康复,多数患者能够控制症状,重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消除歧视,为患者创造友善环境,提供公平的教育、就业和医疗机会。

2025-03-1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8002.html 1 走近精神分裂症:认识、治疗与陪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