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0日
第05版:05

“九零后”青年用光影唤醒运河记忆

旧粮仓变身电影艺术展览馆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董培松介绍他收藏的电影放映机。

扫码看视频

在沧州运河畔的神门口老巷深处,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四合粮仓正在焕发新生。由“90后”电影导演董培松领头的一群年轻人,正将这个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粮食记忆”的建筑改造成“莨沧1966”电影艺术展览馆,用光影形式唤醒运河记忆。

推开木制仓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粮仓穹顶式屋顶上的麦穗装置以及“莨沧”两个字,在射灯下,为这座老建筑增添了斑驳的光影。董培松介绍,“莨”是水边的一种植物,“沧”指的是狮城沧州,两个字的结合不仅与粮仓同音,还表达了他们想为家乡运河文化做些事情的初衷。

董培松小时候曾住在这里,对这座老建筑记忆犹新。四合粮仓建于1966年,是沧州地区为数不多、至今保存良好的粮仓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粮仓陆续关停,四合粮仓也不例外。董培松小时候,这里已很少开门,他和小伙伴们常在外面往里张望,对这里充满好奇。去年7月,得知这座建筑对外转租时,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租了下来。

董培松是影视工作者,曾担任电影《长津湖》《金刚川》《峰爆》《二手杰作》等的选角导演。“四合粮仓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时代的印记。我们想从‘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出发,给这里融入电影文化。”董培松说。

廊道两边摆放着一台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放映机。董培松轻抚其中一台说:“为了让这些‘老伙计’正常运转,我们专门找到配套的零部件、电影胶片和放映员,时机成熟后将不定期举办老电影放映活动。”

改造过程中,董培松和伙伴们翻阅《沧州粮食志》,和附近老住户交流,挖掘这座建筑的历史,完整保留了粮仓原有的屋顶结构。历时半年多,他们将童年记忆里的粮仓改造成融合粮仓故事、运河文化、电影艺术的展馆。在这里,烙刻着时代印记的粮仓木匾、各种粮票、升、斗、秤等老物件被精心陈列。与它们近在咫尺的,则是电影放映机、铁皮胶片盒、场记板等。这种时空叠合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展馆。

展馆四周悬挂着一幅幅充满艺术气息的手绘电影海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一代宗师》《沧州绝招》……董培松说,这40多幅海报是由沧州青年画家团队专门创作的电影元素绘画作品。“我们还会组织力量寻访老街故事,收集运河人家的光影故事。”董培松说。

2025-03-20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九零后”青年用光影唤醒运河记忆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8675.html 1 旧粮仓变身电影艺术展览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