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第06版:06

一树梨花精气神

李洪芳

“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仲殊认为,梨花独占了春的意境。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则道出了梨花与时令的紧密关联。相较于其他花卉,梨花开得稍迟,却自有一番景致。它既无桃花的妖娆多姿,也无牡丹的倾国倾城,但它不媚俗、不张扬、不争艳,仅凭其洁白无瑕与素雅淡泊,便彰显出一身傲骨。

梨花的骨,在其品质。苏轼在《东栏梨花》中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抹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借梨花与雪的神韵相通,凸显其洁白之美。梨花既不像“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何其高洁!诗人将咏物与自喻融为一体,以梨花的洁白映衬自身的高风亮节与浩然正气。黄庭坚赞美梨花在风尘中仍能一尘不染,其品德令人敬仰。丘处机亦写道:“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既描绘了梨花的冰清玉洁,又暗含自己的清高傲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梨花的魂,在于乡愁。唐代无名氏的“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故乡的梨花、溪水、月光依旧美好如初,深深刻印在记忆之中。它虽不富贵,但在饱经风霜的作者心中,却拥有温暖人心的力量。那树梨花,唤醒了作者深深的乡愁。

梨花的韵,在于“门”的意象。在描写梨花的诗词中,“门”字频繁出现,寓意各异。史达祖的《绮罗香·咏春雨》中有“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描绘了一幅温馨的春夜图景。因有情人相守,便门掩梨花,将春光拒之门外,流露出缠绵的韵味。而唐寅的词中“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则是一扇紧闭的闺门,将春天的芳华隔绝在外,孤独女子的青春也随之消逝,尽显凄婉与落寞。唐朝刘方平的《春怨》写道“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又一个“门”字,透露出宫人逝去的青春与落寞的心灵。此门,锁住了青春,任由窗外的繁花似锦与美好时光流逝。

梨花的律动,在于字词的跳跃。杜牧在《初冬夜饮》中写道:“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一个“雪”字,既凸显了梨花的洁白,又道出了内心的寒意。用积雪比喻梨花,表达了诗人的寂寥与悲叹。宋代黄升的《鹊桥仙·春情》则有“夜来能有几多寒,已瘦了,梨花一半”,表达了春夜寒气侵人、孤独难熬的感受。“寒”字既体现气温之低,又反映心境之凄凉。“瘦”字以拟人手法,既描绘出梨花凋谢的景象,又写出闺中女子的憔悴与对青春流逝的感伤,与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异曲同工。

梨花的经络,在于情感。欧阳修的“梨花最晚又凋零,何时归期无定准”,透露出女子盼望丈夫归来的感伤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厚意。纳兰性德借“落尽梨花月又西”抒发离别的孤寂。梅尧臣的“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在纳兰的清丽疏淡之外,更添一份凄迷苍凉。而晏殊笔下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则营造出朦胧唯美的夜景,表达出相思惆怅之情,两句互文见义,意象轻柔,令人难以割舍。

梨花的筋,在于感恩。元稹的《离思五首》有云:“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诗人折梨花赠予妻子,既赞美其出身富贵而不慕虚荣的高尚品格,又表达对妻子相濡以沫、共度贫苦生活的感激之情。

梨花的精气神,在于博大胸怀与宏大力量。陆游在《梨花》一诗中以梨花自喻,“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借梨花的颜色、香气,将其与家国情怀关联,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白居易的《长恨歌》写道“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能在风雨中绽放美丽,靠的是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025-04-09 李洪芳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0447.html 1 一树梨花精气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