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第06版:06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盐山县杨集镇杨集中心小学 刘金同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呢?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精巧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紧扣题目 窥文章全貌

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蕴含丰富的信息。有些同学在阅读中往往忽视题目,甚至不看题目,这样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读文章一定要先看题目,并且产生疑问。

我在教《背影》这篇文章时,就引导学生理解“背影” 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 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作者把长期郁结在心头的强烈感激之意和刻骨的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对父亲背影的形象刻画上。通过描写父亲艰难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展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作者对“背影”的多次描写,将父子之间的情感串联起来,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巧妙设疑 激发兴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的活跃度。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

课头设疑。我在讲《空城计》前,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什么是“空城计”? 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摆“空城计”的结果怎样?“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有哪些著名事例?你是不是喜欢他?

课尾设疑。我讲解《竞选州长》一文结束时,问大家“倘若马克吐温重燃信心坚决竞选,要想获胜他会做些什么?”让学生依据原文情节进一步展开想象,从而加深对所谓民主竞选实质的认识。

直题曲问 引人入胜

教材里的课文有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又有基础训练,透明度很高。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就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并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出来。如我教《范进中举》一文时,讲到范进中举发疯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是谁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为什么报录人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治呢?”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很快就明白了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中举做官、光宗耀祖,改变命运。

又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讲到孀妻的“孀”字,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如此因势利导的提问,曲折而有趣味性,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化整为零 由易到难

对一些复杂繁难的问题,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从整篇课文和整节课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由易及难,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这样的提问才有深度,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问题的中心。

变换角度 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掌握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一种方法,那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也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2025-04-24 盐山县杨集镇杨集中心小学 刘金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1799.html 1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