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家长最焦虑的问题。许多家长一发现孩子体温升高,就急着使用退烧药,甚至要求输液或抗生素。然而,发热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反应。那么,孩子发热时是否必须用退烧药?如何科学管理体温?本文基于循证医学原则,探讨儿童发热的正确处理方式。
一、发热的生理意义:不一定是坏事
发热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的自然反应,其作用包括:
•增强免疫力:体温适度升高可促进白细胞活性,提高抗感染能力。
•抑制病原体:许多病毒和细菌在高温环境下繁殖速度减慢。
因此,并非所有发热都需要立即退烧,关键要看孩子的整体状态,而非单纯关注体温数字。
二、何时需要使用退烧药?
•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和临床指南,一般认为当儿童体温达到 38.5℃及以上,且伴有明显不适,如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时,可考虑使用退烧药。这是因为体温过高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休息。但如果孩子体温虽超过 38.5℃,却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玩耍、进食,也可以先不急于使用退烧药,继续观察体温和孩子的状态。
•常见的儿童退烧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 3 个月以上的儿童,布洛芬则适用于 6 个月以上的儿童。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准确计算剂量,切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同时,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至少为 4 - 6 小时,24 小时内用药次数一般不超过 4 次。
三、其他体温管理策略
物理降温
•在孩子发热时,物理降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可以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温水擦拭能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帮助孩子降低体温。一般每次擦拭时间控制在 10 - 15 分钟左右,可根据孩子的体温情况,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擦拭一次。此外,也可以给孩子使用退热贴,贴在额头部位,起到局部降温的作用。但要注意,物理降温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退烧药,当体温超过 38.5℃且孩子不适时,仍需使用退烧药。
保证充足的休息与水分摄入
•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同时,鼓励孩子多喝水,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还能防止孩子因发热而脱水。可以让孩子多喝温开水、鲜榨的果汁等。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动喝水,家长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保证孩子的水分补充。
密切观察病情
•在孩子发热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孩子体温持续不退,或出现反复发热;精神状态差,如持续萎靡不振、嗜睡;出现抽搐、呼吸困难、呕吐频繁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以便医生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儿童发热并非都要依赖退烧药,基于循证医学的体温管理策略强调根据孩子的体温和状态综合判断。家长们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既不过度焦虑盲目用药,也不忽视孩子的病情,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发热期,恢复健康。
冯兴飞 元氏县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