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杰
5月的渤海湾,幽蓝的海水一望无际。在这片壮阔的海域边,黄骅港煤炭港区五期工程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施工现场吊塔矗立,机械轰鸣。
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运输港,黄骅港的每一次扩容都备受瞩目。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五期工程项目代表陈华斌介绍:“五期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智能翻车、智能装船等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真正做到无人操作。”届时,黄骅港煤炭港区堆存能力将新增54万吨,煤炭年通过能力增加5310万吨,运输能力从每年2.1亿吨跃升至2.6亿吨,进一步巩固其在我国煤炭运输中的重要地位,为国家能源保障发挥更大作用。
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每天,150余列来自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的重载列车轰鸣而至,巨大的机械臂迅速将煤炭卸下。不到24小时,60余万吨煤炭就能完成中转,搭乘巨型运煤船南下。开港以来,黄骅港累计煤炭下水已超30亿吨,连续5年煤炭下水量超2亿吨,占北方十港煤炭下水量近30%,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深入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强调“要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沧州推进黄骅港规划建设,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时隔两年,记者再次走进黄骅港,只见港湾内货轮鸣笛往返,桥吊整齐矗立,工人们忙碌装卸,现场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进港口功能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成效。”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一年,黄骅港煤炭港区8万吨油品码头开工,主要建设1个8万吨级油品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606万吨,将承担渤海湾及南海海洋原油上岸运输任务;成功开通“雄安—黄骅港”集装箱“公路—海运”联运通道,拓展“散改集”业务,还开通宁夏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推动物流产业多元化发展;不断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再次获得“亚太绿色港口”称号;更值得一提的是,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发布了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
该系统堪称智慧港口建设的重大突破,拥有五层架构,贯通港口全环节。技术员赵德林说:“以前设备各自为战,完成作业需大量人工沟通和操作步骤,现在只需一个指令,设备就能自动高效完成任务,每月在三期卸车作业线就能节省140小时。”目前,此系统已在黄骅港及泉州电厂码头实施,未来还将在港口产业推广。
此外,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发布零碳港口建设方案,启动全国首个煤炭码头零碳试点项目,通过27项重点项目工程,在能源利用、车船电动化、清洁供给等多个方面发力。“在2035年前,我们力争实现港口能源利用效率国际领先,港口作业车船全部实现清洁化。”赵德林说。
从传统煤炭运输大港到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从绿色低碳到生态零碳,黄骅港正像一艘不断升级的“能源巨轮”,以科技为帆,以创新为桨,在保障国家能源运输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