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第05版:05

社区团购之争 “流量”变“留量”

本报记者 吕 坤

▶美团优选、兴盛优选、多多买菜……还没等人们回过神来,社区团购大佬就已经纷纷登陆沧州,抢滩布局

▶本地商家在疫情推动下加速行动,采用“直播+社区团购”的模式积极拓展线上渠道,稳固客源

▶社区团购蜂拥而上,但最难回避的痛点还在于供应链之争

消费转场 巨头加速抢滩布局

“美团优选8:00秒杀:会理硬籽石榴每个300克到400克,秒杀价0.98元,限10000件;奇强速效洗衣粉240克,秒杀价1.29元,限4200件;金沙河家用粉每包2.5公斤,秒杀价8.89元,限4000件……”

一大早,小张就在自己的群里发布了这样一则秒杀提示,这是他便利店之外的新项目——社区团购,主要采用“今日预订+次日送达/自提”的模式,向社区居民提供生鲜食品、日用百货等商品。

自从美团优选进入沧州,他又多了一个“团长”的身份,原本小小的“夫妻店”收入增加了不少,成为社区团购下沉的一个最微小的点。

年初疫情暴发使曾经遇冷的社区团购再度“复宠”,一跃成众多蜗居在家的人们日常购买渠道。眼看着如此多消费者转场社区团购消费,坐拥资本的互联网巨头蜂拥而上,美团、阿里、拼多多、滴滴等先后宣布重金杀入社区团购赛道。

短短数月,兴盛优选、美团优选、多多买菜都已经强势登陆沧州,争相抢滩布局。

在北京路传媒大厦办公的网友小爱随手打开美团优选,在这办公区域为主的地方,附近3.5公里内的自提点竟然多达20家。而家住东方骏景的网友达达打开多多买菜,看到附近已经有772人购买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875人购买10月伊利安慕希酸奶……社区团购俨然成了一个香饽饽。

如此多的资本、巨头、创业团队拼命角逐,背后的原因绝不仅仅在于寻找所谓的“新增长点”、增加用户粘性以及互联网企业的无边界拓展等等。

如果说微信小程序功能在电商场景的不断完善,补齐了社区团购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块短板的话,那么,社区团购背后所代表的互联网渗透率不足10%的几十万亿元市场,由于技术迭代产生的机会,正有可能孕育出下一个阿里巴巴、腾讯和拼多多,并且极有可能是同时诞生。

因为没人愿意错过这个风口。

“直播+社区团购” 本地商家沉着应对

尽管孩子还未满周岁,但河北俩小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阳已经开启了超人模式,她所经营的“俩小孩”是腾讯、微信的小程序和支付服务商,疫情以来,帮助本地商超做好“直播+社区团购”成了她最首要的工作。

每月两次大规模团购,日常的小规模直播,都成为各大商超近几个月来争相追逐的重要工作。

疫情过后,社区团购正在出人意料地加速推进。

因为从建立之初就定位在社区,上嘉超市对社区团购这一做法并不生疏,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展团购业务。“去年我们组织一次团购也就是两三万元的订单,但疫情以来,我们每次团购的订单都在10万元以上。”好上嘉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正说。今年5月,上嘉又在原有库房的基础上增加了2000多平方米的库房,并且建起了3个冷库。

目前在市区布局50余家实体店,且都立足于住宅小区,上嘉超市蹚出了沧州社区连锁店的模式。每个小区都有稳定的社群和顾客群,“团长”的经验也更丰富一些。

不久前,盐百优选盐山区域的一场万人拼团,销量破53万元,意明集团的近几场大型团购,销量也都突破50万元,而信誉楼参与直播的各店,每次也有不俗的业绩。

巨头空降需要大量招募团长,社区便利店成为他们最直接的优选项,相对于本地商超而言,庞大的员工队伍就成为天然的“团长团队”,早在疫情期间,各大商超就已经行动起来,选取员工担任小区团长,进行商品发布、统计,再由商超统一进行配送。

“社区团购是优势,但是我们现在打造的模式加入了直播,以便更好地进行转化。”刘阳说。

重塑供应链 “流量”变“留量”

是打劫还是救赎?这是网络上关于社区团购的一大争议。

和原来的小打小闹不同,当前社区团购巨头们已经进入真枪实弹的扩张阶段,疯狂补贴。

9月25日,兴盛优选日销量破亿元,整个9月份兴盛优选成交总额达到27亿元。而美团、滴滴与拼多多也是疯狂砸钱,“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美团的计划是要在今年覆盖千城。

怎么补贴能吸引眼球,博得消费者?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拿快消一线畅销品,降价促销。伊利、蒙牛、红牛、脉动、海天等熟为人知的品牌,在社区团购平台上赫然在列。在资本密集的价格补贴炮火下,小部分快消品短期内成为炮灰,补贴后的零售价格给终端市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流量和规模起来后,效率和成本并不难,互联网的人才结构和激励机制是传统零售根本无法比拟的。

不过,也有靠钱难以立即解决的问题,比如供应链和仓配。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都不缺流量,更不差钱,但在零售基因方面还亟待加强。

“我们必须尽快重塑供应链。”刘阳说,除此外,让导购成为触点,线上线下联动。搭建私域运营体系,沉淀线上线下流量。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把“流量”变“留量”。

一场新的零售变革已经到来,效率革命正在促使消费链条加速缩短,电商平台已经将家电、数码产品等行业收割在手,快消品和生鲜是剩下为数不多的还没有跑出头部电商的品类,从“社区团购”的火热来看,2020年正是这个品类电商冲刺的起点。

如果这个趋势不可逆,那就加速拥抱吧。

2020-11-24 本报记者 吕 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186.html 1 社区团购之争 “流量”变“留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