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不见,盐山县常生源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常生平固家庭农场添了不少新气象。来到位于常庄乡东孙村的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个个崭新大棚。
“这片棚是今年9月新建的,现在俺们已发展到22个棚了,辐射了12户村民。”农场负责人冯金鹏笑着介绍。
掀开厚实的棚帘,眼前,一排排菌棒垒成了1米余高的菌棒墙。粗略瞧着,菌棒上长出的蘑菇大小不一,有的只指甲盖般大小,有的已撑开如手掌一样。
“俺们这菇才出了五六天,怎么样,看着好吧?”说这话的,是大棚主人王玉华。“这是今年从江苏天达食用菌研究所引进的新品种‘奇美969’。”
拿起一朵,菇片肉厚且紧实,品质确实不错。王玉华说,现在他一个半棚一天就能出300多公斤蘑菇。“等到高峰期时,一天就能出500多公斤了,那时候市场行情也好,多的时候一天能卖2000多块钱呢。”
其实种菇的甜头,王玉华前两年就尝到了。2018年,冯金鹏从东北回乡,带来了菌菇种植技术。连同他一起,3个人合伙在村北建起3个棚。卖了一季,除去建棚成本,一个棚还赚了1万多块钱。学到技术后,去年,王玉华又尝试着自己管理两个棚。没想到,赶上行情好,刨去各项支出,一共赚了10余万元。
“老王赚钱了,先买了个小货车,就是停在棚外的那辆。”自己的技术在家乡结了果,冯金鹏也十分高兴,并由此萌生了带动更多人的想法。
“乡政府支持咱们,建棚用的土地手续人家给跑办。技术上由我来掌控,每天我都巡一遍棚,有问题及时纠正,你们按照我说的做就行了。而且咱压茬进菌棒,不一窝蜂上市。只要蘑菇品质好,咱一块闯市场,不愁卖。”冯金鹏的一番话,给前来咨询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这不,几个月时间,就有9户村民加入到种植队伍中。
东孙村村委会主任王宴平就是“新晋种植手”之一。他今年建了两个棚,再过几天也要忙着出菇了。
“俺上边还有老人要照顾,出去上班也不现实。现在村边建起棚,还有老冯帮着管技术,省心多了。再说了,种菇的效益大伙儿也都看出来了。同样是几亩地,不比种别的强多了么。”马上就要采菇了,王宴平十分期待。
村民王双胜夫妻俩也是第一年种菇。别看俩人只有30多岁,管起菇来却十分用心,还把大棚打理得井井有条。
“原来俺跑大车,风险大,特别辛苦。现在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赚个钱,这么好的事儿上哪儿找,不得仔仔细细干好了么。”王双胜说。
“大伙儿的劲头现在特别足,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没事儿时就在里面讨论问题、市场行情。俺们也老在群里叮嘱着,从俺东孙村出去的蘑菇一定不能注水,要把品质保证好了,这样才能走得长久、走好市场。”冯金鹏说,规模越大,越要规范经营。
接下来,他还要引入物联网,探索科技种菇。“争取将来能做到全年都有蘑菇上市,带动更多人靠种菇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