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0日
第07版:07

郑秀桐 参加过开国大典

杨静然 高 箐 李冠达

黄骅市旧城镇霍马口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居住着曾参加过开国大典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的九旬老兵郑秀桐。“这是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的三等功证书,这是抗美援朝纪念章……”那张三等功证书,纸张早已泛黄,却被老人一直精心珍藏,因为它承载着他的峥嵘岁月。

1948年,17岁的郑秀桐参军入伍,成为坦克兵第一师摩托化步兵团的一员。1949年,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为了能在天安门城楼前整齐亮相,战士们练得异常辛苦。从稍息、立正、齐步走开始,每步步幅都严格控制在75厘米。

郑秀桐回忆,那时正是北京最热的时候,高强度训练下,不少战士都晕倒在了训练场上。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所有战士热情高涨,白天练不够晚上接着练,脚上起了泡挑破接着练,脖子晒脱了皮,撕下来接着练。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阅兵仪式正式开始。此时的天安门已是人山人海。已经准备充分的战士们一扫疲惫,个个精神饱满地走上了长安街。

“我隐约听到了喇叭里传来毛主席的声音,广场上一下就沸腾了。” 郑秀桐说,短短几分钟,他所在的方队走过天安门,在扭头敬礼的一刹那,他远远看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正朝队伍挥手致意。”那一幕,他终生难忘。

1950年,郑秀桐随部队开赴朝鲜,从北京丰台踏上了前往朝鲜的火车。两天后,到达朝鲜。

起初,他在坦克第一师司令部做通讯员,后来改编到运输营3连1班负责运输坦克炮弹、军粮等物资。每次运输,他都会和另一名战友开车将炮弹等物资,从安东运送到“三八线”附近,为前线部队做战备补给。

“当时的运输路线被敌人炸得坑坑洼洼,运输车辆必须进行伪装,车上插满了树枝、树叶,车身抹了黄泥,车灯也都装上了防空罩……”他说。

白天,敌军的飞机轰炸不停,夜晚,敌军休息了,志愿军部队的车辆才拉着炮弹摸黑前进。“有一次,被敌军发现了,飞机一下子飞了过来,炮弹在身边‘隆隆’爆炸,司机拼了命地往前开,躲进山里头隐蔽起来。”郑秀桐老人说,但还是有不少战友牺牲了。

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鸭绿江大桥被敌机炸毁后,志愿军战士很快就用木头捆绑在一起,临时搭建起一座木头桥,以便运输炮弹等物资的车辆通过。“行驶在木桥上,即使知道前面就是敌人枪林弹雨的攻击,也没有人退缩。我们当时就想,快点把炮弹运送到前线去!”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郑秀桐经过重重考验,磨炼了坚强的意志。由于表现优异,他成为当时所在连队里唯一一个受到三等功嘉奖的士兵。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郑秀桐随部队回国,被分配到甘肃省工作。1962年,由于家庭原因,郑秀桐解甲归田,回到老家。如今,每每看见电视上播出关于抗美援朝的节目,老人都激动不已,尤其是看见战士牺牲在战场时,他更禁不住落泪。

“每次看到这情景,我都会想起曾经的那些战友,很多已经牺牲在了战场上,有的也失去了联系。”他说,虽然曾经那段岁月很艰苦,但是如今回想起来,再苦再累都值得。

2021-01-20 杨静然 高 箐 李冠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488.html 1 郑秀桐 参加过开国大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