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洪莹
临近开学,武晶晶又开始想念学校里的那些“小朋友”了。在家里,翻看手机里留存的照片,她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些照片都是武晶晶为学生们拍下来的,有上课聚精会神听讲的,有课间嬉笑玩耍的,还有孩子们与她紧紧相偎的……一路走来,曾经的“留守儿童”武晶晶,接过父母手上的扶贫接力棒,在教育战线上,全身心投入,和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成了好朋友。
“留守儿童”的不解
30年前,武晶晶出生在青海省的一个贫困山区,那里曾是她父母工作的地方。两个月大时,尚在襁褓里的她因高原反应强烈而被送回沧州,从此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童年时,当小伙伴们提及自己的爸爸妈妈,武晶晶总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所以爸爸妈妈才不要我?还是因为我是个女孩子,所以他们不喜欢我?武晶晶的父母一两年才能回来一次,在武晶晶的记忆中,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时,她还不知父母意味着什么,无论父母对她怎么宠溺疼爱,她始终无法释怀。
后来考上大学,在大学里,武晶晶生了一场大病。父母急匆匆地从青海赶来,背着她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有一天,武晶晶在父亲温暖结实的背上,迷迷糊糊醒来。那种感觉既陌生又熟悉,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遥远。
懂得了父母的坚守
康复后,武晶晶来到了父母工作的地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多松乡。这是个纯牧业乡镇,三面环河、四面环山,只有不到100户人家。那天,武晶晶独自走在水泥路上,有个小姑娘主动上来打招呼,当知道武晶晶的身份后,小姑娘向她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的爸爸,他对我们可好了,多亏他,我们这里好多人家有水了、有电了,好多地方有路了,乡上也有路灯了,村里也有厂子了……”听完小姑娘的话,自豪之情从武晶晶心底油然而生。
武晶晶赶紧回到镇里,向在这里工作的叔叔阿姨们了解更多父母的情况。原来30年前,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青藏高原。这里条件艰苦、气候恶劣,有些人家不通电、不通水,有些人家孩子上不起学、上不了学,还有些人家因病致贫。武晶晶的父母看到这一切,决定留在这里,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帮助他们。可是,由于现实和环境的制约,他们失望过、颓废过,甚至想到过放弃,但想到那些充满渴望的眼神,他们又重拾信念,继续战斗。这一咬牙坚持,就是30年。
听完父母的扶贫故事,武晶晶终于懂得了他们的无悔选择。他们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和孩子,奉献青春和梦想,就是为了建设边远家园,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生活。
奔赴乡村任教
武晶晶的祖父在上世纪50年代“援青”,在青海省第七地质队工作数十年。后来,父母又相继前往青海山区扶贫。受祖辈和父辈的影响,武晶晶也立志做扶贫传承人。大学毕业后,面对众多职业,她毅然选择教育扶贫,来到孟村回族自治县,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跟随车辆,走进牛进庄乡,来到武晶晶宿舍,地上满是积土,床铺摇摇晃晃,老鼠洞随处可见。有一天晚上11点多,睡意朦胧中,听到“吱吱呀呀”的声音,她睁眼一看,老鼠正在暖气上爬来爬去,有些老师吓得大叫起来,她大着胆子半夜起来抓老鼠。
可是,一站上讲台,看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武晶晶就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她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是“做朋友”。她给孩子们讲自己的学习经历,让学生互相介绍,拉近关系。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武晶晶对他们有种特别的感情,她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聊天,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关心和帮助。有的家长不重视教育,武晶晶就主动加上他的微信,耐心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有的学生生活习惯不好,武晶晶就通过绘本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
学校教师资源紧张,武晶晶集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数职于一身,庞杂繁重的工作,常常让她忙得焦头烂额。每当这时,回想一下父母的经历,她都会得到莫大的鼓舞,升腾起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如今,武晶晶和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成为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