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后,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对沧州地区的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0年10月上旬,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922年10月,受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派遣,回族青年刘格平回到家乡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团组织。
大堤东村回族青年刘子芳和同族青年刘景泉,为生活所迫,领头组织了“穷人盐帮队”,冒险贩运私盐。为对付官府的阻截,他们购置了武器,成立了近20人的手枪队,刘景泉任队长。刘格平以盐帮队和手枪队的青年们为目标,经常到他们聚会的地方宣传革命,倾听他们对时局的看法,探讨人生的道路,向他们介绍马克思主义,介绍苏俄社会主义制度,一起控诉地主的压迫剥削和军阀的反动统治,及少数民族的深重灾难。
刘格平经常与刘子芳、刘景泉谈心,介绍《新青年》杂志中的文章,启发他们的觉悟。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刘格平先后介绍刘子芳、刘景泉及乐陵县杨马连村(今属盐山县)的王俊峰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2月,刘格平在刘子芳家主持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大堤东支部。刘子芳任书记,王俊峰为宣传委员,刘景泉为组织委员。这是沧州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在沧州地区树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团支部成立后,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秘密发展青年团员。
一个月的时间,刘子芳、刘景泉在大堤东、小堤东村发展了十几名进步回族青少年入团。其中有学生,有手枪队员,还有长工、佃户的子弟。1923年4月,刘格平通过细致的工作,在沧县北小庄(今名正道村,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发展了张义元、韩凤奎等5人入团,并建立了团支部,张义元任团支部书记。同年10月,刘格平在盐山县王帽圈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了团小组,组长吴瑞同。11月,刘子芳在韩石桥、杨石桥、王石桥、新县、挂甲林也都建立了团小组。沧州团组织在东部得到进一步发展。
刘格平在主持创建团组织的同时,还进行了改造乡团、创建武装的尝试。1924年春,经天津团组织批准,刘格平在其父刘恒山组织的100多人的乡团中任军事教练。他把一些青年团员和南京军校的一些同学安排为乡团骨干,按照革命的要求,对团丁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同时,他利用一切场合,向团丁讲解革命道理,灌输革命思想,试图将“防匪保家”的乡团,改造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武装。此举引起反动当局的震惊,驻孟村的奉系军阀以“乡团勾结直军,鼓动赤化”为名,抓捕了刘格平兄弟,解散了乡团。后其父刘恒山花钱,将刘格平兄弟赎出。
1925年1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大堤东村一带已发展到10多个团支部和团小组,团员50多人。在此基础上,大堤东团支部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大堤东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子芳,宣传委员王俊峰,组织委员刘景泉,青年委员马田,统一领导这一带村庄团的组织。
沧州团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杨金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