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不仅要给贫困学生以物质资助,还要有精神上的关爱和思想上的引导。”这句话,出自绿色助学NGO组织发起人李国荣,也是他一直坚持的“双救”助学模式。最近,“双救”助学模式相关内容被收入到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的力量》一书,这让李国荣兴奋和自豪。
翻开《文化的力量》一书,李国荣盯着目录里《李国荣 开辟助学“双救”绿色模式》一行字看了许久。文章内容他最清楚不过了,那是他11年的心血。
这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的力量》,收录的大多是比较知名和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名人,在李国荣看来,都很“高大上”,而他和他的“双救”助学,非常普通。能入选这本书,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兴奋和自豪。
2010年,家住泊头的李国荣和4位民营企业家发起助学组织——绿色助学NGO,开启了物质和精神的“双救”助学模式:资助寒门女大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直到本科毕业。李国荣担任“导师”,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他说,这些孩子成长环境特殊,或孤儿、或单亲、或父母残疾重病,与人交往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关心和引导她们,更利于她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从那时起,每年的助学活动仪式上,李国荣都会说一遍自己的手机号,嘱咐孩子们:“我24小时开机,有事一定要给我打电话!”
11年过去了,受助学生已达154人,辐射沧州11个县市区。助学对象不再局限女大学生和本科阶段,资助金额也根据学生情况调整为4000元、6000元不等。然而,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那就是在精神上给予孩子们关爱、在思想上加以引导。
154个学生就读的大学,李国荣几乎都去过。他们读书、就业、恋爱中遇到任何问题,李国荣都帮忙解决或给予中肯的建议。虽然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李叔”,但在孩子们心中,他更像父亲。
今年年初,一个学生换了工作,对新岗位新领域不适应,与李国荣的微信聊天中,充满了畏难情绪。“李叔,单位交给我的任务太难了。经理在会上问了几个问题,我没有回答上来,觉得自己很没用。”李国荣看完后,回复了长长的一段文字:“别给自己定位太高,允许自己犯错,给自己时间成长。多读一些古典名著,从中你会学到很多道理,人生不要太过追求完美,做人不要太玻璃心。” 或聊天、或通话,这样的开导一直持续到5月。如今,这个学生开朗了不少,工作也慢慢适应。
一名在清华大学读博的学生,找了一份兼职,半工半读。他所学专业需要经常在实验室搞科研,李国荣担心兼职会影响他的学业,与组织成员商量后,决定每年资助他4000元钱,直到完成学业。他说:“科研的事,我不懂,但我知道,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我所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让他踏实学习。”
学生张婷(化名)已经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前不久,她父亲去世,李国荣知道后,第一时间送去关心:“有困难一定要说话,包括经济上。”在他心里,每个学生和爱心组织的关系不会因为学业结束而终止,大家永远是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类似的事很多很多。李国荣的微信里,联系最多的就是这群学生。他打心眼儿里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事无巨细。谁的学业或工作遇到难题了,他耐心开导;谁婚后生活有了矛盾,他帮忙调解……
不是老师,但李国荣桃李满天下。154个学生毕业于全国85所大学,其中90多人已走上工作岗位。让李国荣更为自豪的是,学生们成立了一个爱心基金,延续着这份爱。
“双救”助学模式入选《文化的力量》一书,并面向全国发行,对李国荣来说,是认可,更是鼓舞。“助学模式上升到文化高度来讨论,说明这种现象已经起到引导作用。”李国荣说着笑了。11年来,他一直在思索公益如何向高度、深度发展,公益事业如何实现最大值,这本书给了他肯定的答复,方向也更加明确,他将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