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伟
一本新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上生命的绿意扑面而来——《春天总会抵达——沧州市人民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纪实》(河北教育出版社)。作为从立意、撰写到出版的一个参与者、工作者,当真正看到那些电脑里的文字,变成一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书,自己又成为一名阅读者时,难免生出几分激动。
这样的心情,也许只有亲眼见证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所涌现出的那些动人的事迹,那些在充满了焦灼与不安的日子里感觉到的一份“安心”,才会如此激动吧!谁也不能否认,那是一段交织着温暖与力量的旅程。
为一家地级市三甲综合医院抗击疫情出一本书,是因为作为沧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沧州市人民医院在面对这场战役时所摸索出来的经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都极具“样本”价值。
正是因为“样本”价值,所以《春天总会抵达》才以一种超出了“一家医院”的格局与理念,在内容上精心设置。这本书,摆在最前面的,是医院的抗疫“路线图”,是医院上下从“备战”到“迎战”,从火速建立隔离病房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而总结出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人员梯队安排、病历管理、病房管理、专项督导直至心理危机干预……看似枯燥的内容,亮点是什么呢?我以为,这恰恰是这本书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价值的体现。它已经超越了普通阅读趣味的需求,它是从专业的角度,郑重地记录下那些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用汗水,甚至是医护人员的不顾个人安危换来的宝贵经验。在那场与病毒“正面接触”、避无可避的战斗里,我们正是这样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强大我们抗击病毒的能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而这,也是对“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最好诠释。
除此之外,《春天总会抵达》还以很大的篇幅,聚焦了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义无反顾冲上一线的“白衣战士”们。是“天使”,更是“战士”,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凭借着一份职业的担当,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迸发出令人动容的光芒。
战斗打响之初,一切尚不明朗,还有太多的“未知”摆在人们面前。但作为医护人员,却只能执甲而上。“一旦疫情袭击沧州,哪一位站出来与我并肩作战?”“如果有‘万一’,那就当给我的职业生涯,画个句号吧”“让我进隔离病房,看不到病人我不放心”……在那个紧急的关头,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犹豫,一份份“请战书”飞来了,一个个红手印如同一颗颗火热跳动的心!
进入隔离病房,就像战士披挂出征一样。这本书里,就以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了那些光荣的名字和动人的事迹。这里面,有不少篇章是我当时采写的。现在翻开这本书,重新阅读这些文字时,虽然文字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出奇之处,但一想到当时的那些场景,想到这些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在各自的岗位上所承担的超出常人想象的工作量,那些沉重的压力,我禁不住一次次湿了眼眶。我记得,在采访邓爱兵医生时,当问到他走出隔离病房,第一时间与老父亲视频报平安的时候,我下意识地问:“老父亲说什么了?”结果电话那边的邓大夫哽咽了:“他……什么也没说……他只是哭!”就在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在电话这边站起来,对着电话鞠躬:谢谢你邓大夫,谢谢你和你的同事们,谢谢你们给我们拼命!
《春天总会抵达》就这样记录下这些冲锋的身影,这些震撼人心的时刻。这些医护人员,是中国成千上百万医护人员的缩影。这样的记录,同样也有着“样本”价值。它不仅记录下了那个特殊时期里医护人员们的奉献与牺牲,它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沉甸甸的思考:当医护人员在用行动回答“医者何以为医”的同时,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想,我们能做的,也许是多一些对生命的了解,对科学的认知。医学从来都不是万能的,它永远是一门发展着的科学。敬畏生命,尊重科学,需要提升的,是全民族的生命意识、科学素养,而不是将所有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积累的压力,都压到直接面对患者的医护人员身上。
《春天总会抵达》铭刻下的,正是这些经验与身影。时间确实非常神奇,它能很快地冲淡许多东西。书籍之所以存在,其中一个意义,正在于它那种厚重的“记录历史”的功能!有些事,我们不能忘;有些人,我们也不能忘。我们需要的,是在此之后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增强我们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卫我们的人民,这才能避免时过境迁、重蹈覆辙。
春天总会抵达,是因为总有一些人在为我们消融寒冰。
这段交织着温暖与力量的旅程,希望也能或多或少地嵌进每个人的生命里,让我们每个人,也能或多或少的,变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