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5日
第03版:03

人物简介:赵文书,肃宁县河北乡徐家庄村人,1928年出生,194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母亲”赵文书:

日夜为战士做军鞋

赵文书享受天伦之乐。

本报记者 曹广欣 李佳芳 摄影 张玉平

近日,我们来到肃宁县河北乡徐家庄村赵文书家。听到我们的脚步声,躺在床上的赵文书伸出手来,要与我们握手,想坐起来跟我们说话。“您老躺着跟我们说话就行。”我们紧走几步,来到94岁的“革命母亲”赵文书的床前。

“现在的生活很好,孩子们都很好、很孝顺,这就是福啊!”赵文书说。我们围在老人的身旁,亲切地与她拉起了家常。老人前年不小心摔了一跤,伤到了右腿。孩子们照顾老人很细心,老人虽然不能下床,但精神很好,身上的衣服、盖的被子都干干净净。

“我小时候,赶上了小日本侵略中国,老百姓吃不上、穿不上,还到处躲藏,日子真是苦啊!”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讲起了过去的事儿。赵文书15岁那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在村里老党员王迎春、王景山、左汉章等人的带领下,赵文书与王彩霞、王建民等人组织妇女给八路军做军鞋和军袜。

“行军打仗最费鞋,鞋底纳得越密越结实。”赵文书说,她们做的军鞋都是千层底的布鞋,要好几层夹纸布摞在一起,用麻绳搓成的粗线,一针针勒紧纳平。那些日子,她们不分白天黑夜,抓紧一切时间纳鞋底。有时困得上眼皮打下眼皮,一不小心就被针扎破手指。她们用嘴吮一下血,又继续做鞋。忙的时候,手都被麻绳勒肿了,手指被勒破了,可没有人休息,都裹上布继续干。

赵文书说:“我们只盼着战士们能穿上这些军鞋,早点儿把日本鬼子从中国赶出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们都会及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那时,为了打地道战,村里组织村民挖地道。我和其他几名党员带领村民分班、分片地挖地道。”赵文书回忆说。有一次,在挖地道时,挖着挖着,呼隆一声,塌方了,有人被埋在了地下。她组织大家用双手挖土,最后把被埋的人一个个拉了出来,还好没有人员伤亡。原来,由于挖的地道紧邻老唐河的河坡,土质松软造成了塌方。

“无论我们遇到多大困难,都要为打日本鬼子出一分力。”赵文书说,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挖成了四通八达的地道网,为八路军打走日本鬼子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新中国成立后,赵文书当过生产队队长。在乡技术员的指导下,她带领村民种植小麦、玉米等优良品种,生产队里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后,赵文书年龄大了,但她还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植树造林活动中,她领着孩子们利用村里的空闲地栽树,绿化村庄。

赵文书和丈夫共有5个儿女,现在重孙子、重孙女都有了。“老人爱吃饺子,我们就经常给她包饺子。”儿媳妇说,老人觉得带馅的饭,馅容易掉到床上,怕给他们添麻烦,总是不愿意让孩子们给包。可孩子们知道,老人家一辈子不容易,养儿育女,为革命作出过贡献,照顾好老人义不容辞。老人卧病在床期间,孩子们买来了防褥疮垫,还变着花样做她爱吃的饭。这让赵文书老人非常高兴,总是夸自己的孩子们:“个个都非常孝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好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好家庭,我很知足。”

采访札记

采访赵文书,我们还是有些顾虑的,老人毕竟94岁高龄了,还摔伤了腿。可是,走进家门一看,躺在床上的赵文书老人精神很好,愿意与我们交谈,特别是说起抗日来,思路清晰。

生在战争年代的赵文书,把那个时代的故事,把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印在了脑海里。她的亲身经历能够讲出来,就是给我们上了一堂教育课。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赵文书,把今天的故事,把对共产党、社会及家庭的感情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她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这种心态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教育课。

2021-06-05 人物简介:赵文书,肃宁县河北乡徐家庄村人,1928年出生,194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母亲”赵文书: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4823.html 1 日夜为战士做军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