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从梦中醒来,窗外秋虫唧唧,一片银白。
这段时间,每每梦到恩师刘滋茂,便不禁潸然泪下。当年与恩师学艺的情景是那么的真切,那些朝夕受教的日子,让我难忘怀。
刘滋茂,是天津市太平村苏家园人,生于1918年,自幼喜欢武术。初习家传秘宗拳,聪慧过人,又刻苦自专,拳术形神备擅。遍访名师,习练拳棒器械,一身过硬的功夫,一腔肝胆豪气。
1938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在校期间,有位教官经常欺凌学员,大家敢怒不敢言,教官又耍蛮横,刘滋茂听说后一顿拳脚,还被关了禁闭。毕业后,刘滋茂任某军校教官,常与时任南京武术馆馆长、著名武术大师张之江往来,后拜张之江为师,武技更渐精进,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战地红鹰》中,饰演了武术教官的角色。先生拥有一腔爱国热血,尚武竞智,传播武术,培训出一批又一批爱国学员,大部分奔赴抗日前线,志在报国。
1949年,刘滋茂随傅作义部队起义。1952年转业到黄骅县,后调入黄骅中学担任高中教学工作。教学闲余,教周边孩童习武。
正是那时,我与他相遇。7岁开始拜刘滋茂为师,恩师不严自威,有军人之风。
最初,每天习练基本功,马步、弓步、虚步……每一个动作,老师都亲自检验。几个月过去了,基本功略有小成,我们就想学习套路。老师没有拒绝,让我把基本功演示了一遍,然后说:“国钧,技艺讲究水到渠成。沙上建屋,华而不牢。你的基本功是掌握了一些,但是不牢靠。你给我扎个马步,看看能坚持多长时间。”几分钟下来,我就坚持不住了,他慈爱地说,武术,会不是目的,专才是精能。
训练的同时,恩师还教我们训练损伤的一些处理方法。恩师于伤科自有机杼,我们在训练中常常得益于恩师的伤科诊疗,从中学到了不少简单实用的救治、防护方法,受用终生。
1982年,老师第一次带我们参加沧州地区武术比赛,当时大师云集,高手频现。那是我们的第一次亮相,上得台去,因为怯场,竟然忘了一些招式,草草收场。赛后回来,我们都像霜打的秧苗,抬不起头来。老师则平静如常。晚上训练结束后,他对我们说,这次比赛,只是你们武术生涯的一个开始,帅可夺,志不能丢。要善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随后让我们每个人分析原因,查找不足。老师做总结:武谚曰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比赛也好,实战也罢,首先有胆,临敌而战,必须调整思想,凝神静气。
从那以后,我们训练更加刻苦了。每晚,老师会把我们每个人的技术一一点评,教学上一丝不苟。当我们再次参加比赛时,摘获诸多项目的冠亚军,为黄骅争了光。
老师学识渊博,知古通今。家中藏书千卷。老师常常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聊斋、三国、水浒,让幼小的我们,品出了知识的含义,懂得了武术的侠义。
1980年代,武术枯木逢春,老师又焕发了活力,也更加忙碌了。业余时间致力于黄骅县的武术传播和培训。组织了大批老、中、青各年龄的习武者,研习武术,传授太极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十八般技艺。当时,老师年事已高,还经常骑自行车下乡,让我一同陪他去,拜访民间武术名师,增长了不少识见。还去乡村发展骨干,扩大队伍,影响空前。我们爷儿俩边说边走,交流的多是有关武术的心得,我受益匪浅。
1980年代初,恩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按竞技比赛要求,重点培养了一批少年儿童,并使其技艺迅速进步。1982年由先生率队的黄骅武术代表队,参加了沧州地区的武术大赛,荣获团体第一名。从此,我与我的师兄弟们在国家、省、地区的各项武术赛事中屡摘桂冠。1992年,老师又力荐我参加沧州杂技武术代表团,赴西非六国访问演出。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开了眼界,也坚定了我的武术之路。
老师传授武术的同时,不忘著书立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他老人家就是想把他所学所知流传下来。1986年,为了拯救濒临失传的青萍剑套路,老师与贾勃生先生一道深入查究,梳理青萍剑谱,由我示范动作,3年始成《青萍剑》书稿。后经多方努力,此书列为河北武术丛书,1991年,由河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近50万字。老师因挖掘整理工作突出,被评为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先进个人,并获得国家武协颁发的龙泉宝剑一把,这是恩师最为欣慰的事。
恩师一生致力于武术事业的发展。国家一级裁判,黄骅武协主席,皆不负虚名,他是黄骅武术的开拓者、奠基人。
逝者永去,往者已矣。恩师离开我们已20年了,师恩难忘,真正的纪念,惟承继恩师之武术也,我当努力传播之。此谓:谦谦君子,书剑肝胆;德诚之志,薪火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