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0日
第05版:05

他曾是仪仗队 “军中一把刀”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陈四雄

48岁的顾庆林有着明显的军人印记,身高1.82米,英姿飒爽,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坚韧的光芒,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他是青县人,如今在北京工作。

即使转业已经10年,他依然能走出最标准的正步,“踢腿如射箭,落地如炮弹”,一抬腿就是毫厘不差的0.25米,犹如记忆般刻在他的身体里。这是他从军19年的标志,也是他一生的荣耀。

走进仪仗队

顾庆林出生在青县金牛镇小牛庄村,儿时好动,爱好体育的他不仅擅长铁饼、跑步,还跟着师父习武练拳。中学参加运动会,他在铁饼项目中保持的赛会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参军报国、建功立业是许多热血男儿的梦想,顾庆林也不例外。1991年12月,他参军入伍,成为北京卫戍区某部的一名战士。一入部队,便被仪仗队选中。

他说,仪仗队是“共和国”的名片,象征着国家或军队的最高礼仪。仪仗队的队员更是千里挑一,在身高、体重、五官、眼神等都有严格要求的条件下,17岁身高1.82米、长相俊朗的顾庆林一路过关斩将,被仪仗队招收。

1分钟不眨眼、军姿4个小时不倒、早晚5公里训练……这些都是常态训练。从此,顾庆林的生命与仪仗队连在了一起。

“军中一把刀”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良好的身体素质,顾庆林不久便担任北京卫戍区警卫某师仪仗队执行队长,负责接待各国军事首脑,被誉为“军中一把刀”。

除了日常站军姿、走正步,他还要练习军刀、喊口令。为此他戒烟、戒酒、戒茶;每天早上到树林里一遍遍练口令;为追求人与刀与口令的和谐,每天练习军刀系列动作上百次——拔刀、立刀、持刀、撇刀、刀入鞘。手掌磨破,胳膊红肿,手上留下无数伤疤。

“难度最大的是刀入鞘,按要求,不能用眼睛看刀,完全靠练。一开始,很难准确感觉刀尖与鞘口的位置,迅速插下去的军刀常常刺偏,手不知被扎过多少回。”一刀见血的伤痛令他记忆犹新。

血与汗中,他没有放弃,一次次完成了刀鞘的完美结合。顾庆林担任仪仗队执行队长14年,接待过200多个国家的军事首脑,上千次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

2009年,35岁的顾庆林被选为国庆阅兵仪式特种兵方队的总教练。不同于往日,训练一支经常野外作战的300多人的队伍,身形一致,所有压力都汇集到他一人身上。

“站军姿、走正步,都是有技巧的,不是用蛮力,而是用身体的协调性去练习,然后促成肌肉记忆。”顾庆林将一身武艺带到军营,让大家受益。

转业传武功

2010年,顾庆林从部队转业。

2019年,新中国70周年华诞。顾庆林返聘回部队,担任群众游行仪仗队国旗方阵总教练。

短短几个月的封闭训练,十分艰苦,顾庆林作为总教练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参加国庆阅兵,很多人一辈子也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这是任务,更是荣耀!”

当年10月1日,一面长35.1米、宽23.4米、重220公斤的巨幅国旗在群众游行第一方阵的上方徐徐展开。1949名仪仗队队员将国旗高举过头顶并用月季花簇拥,缓缓经过天安门。此情此景,让台下的顾庆林比场上的队员还要激动。

转业后,顾庆林保证工作之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武术的传承上。他自幼习武,12岁正式拜师,曾先后练过铁砂掌、鹰爪功、燕青架子功、八卦掌等。

作为传统武术中的古老拳种,燕青拳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威名。如今,亲眼目睹这一拳种乃至中国传统武术的日渐衰退,顾庆林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成立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燕青拳专业研究会,顾庆林到处奔走忙碌。“我们现在成立了5个训练基地,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拳。我的心愿是把拳谱整理好,一代代传给后人。”顾庆林说。

每天闲暇,顾庆林都会看看那些军功章,当兵19载,荣誉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外事标兵”11次……他觉得,这是他一辈子的荣耀。

2021-08-20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陈四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435.html 1 他曾是仪仗队 “军中一把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