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海涛
今年第8期《北京文学》中,沧州青年李浩然的名字引起文学界关注。李浩然是献县一名“80后”,疫情期间,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发明家》被《北京文学》“新人自荐”推出,另有几篇被《时代文学》等期刊留用。
用爱发“电”
老师同学都哭了
刚认识一些字,小小的浩然就喜欢上了阅读。姥姥、姥爷、大舅妈和二舅妈都是教师,家里有很多藏书。一放假,李浩然就到姥姥家去看书,看的多是武侠、明清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有一次,浩然兴致勃勃地跑去姥姥家,家里没人,大门上着锁。李浩然就从大门下的缝里钻进去,躲到屋里看书。有了这一次,门锁再也挡不住李浩然了。一回,二舅突然回家,看到屋子里有人吓了一跳。对那些实在看不完的书,他就“搬运”到自己家里看。现在他还存着姥姥家的《明清短篇小说》和《西游记》,其余的“东窗事发”后,被二舅“收缴”了回去。
到了初中,李浩然是全校有名的小说迷。姥姥家的小说就成了他换读同学小说的资本。一天,他用《西游记》跨班换来一本没头没尾的《倚天屠龙记》,那本书不知在多少同学手中传阅过,面目全非,封皮都没了。正是这本小说,抑或他小说看到一定火候时,让他想尝试着自己写点什么。正好布置一篇写母亲的作文,一时,远在40公里以外的母亲,一下子浮现于在县城寄宿的李浩然面前。他思如涌泉。多年后,李浩然还清晰地记得老师在全班同学前朗读这篇作文的场景,老师读哭了,同学听哭了。
上大学后,看书、写作,基本成了李浩然课余的全部内容。乐此不疲,也收获了。2003年,他在《三月三》杂志发表了一篇故事。
“当时在一家小有名气的文学网站任版主,没有物质上的回报,却很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爱发‘电’。”李浩然自嘲。
在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读法律期间,李浩然在“秋雁南回”论坛维护版面,说白了,就是阅读论坛上的帖子,评论、加精、置顶。还在上面交了一群朋友,加了QQ,每天聊文学。
毕业后,李浩然在献县地税局给单位写材料之余,小说创作也进入爆发期。领导看到他发表在《沧州晚报》的一篇作品,说他天生就是写作的料,鼓励他一定坚持写下去。正式参加工作后,时间少了,仍在写。写完一篇,挂在论坛上,过些天看看有没有人回帖。论坛的朋友偶尔也还聊,但都忙于生计,只是互相安慰:文学可以先放一放,等生活稳定了再继续。
“结婚生女后,文学梦想暂时被现实掩埋,偶尔在梦里冒头,醒来唏嘘。登录之前的论坛,已经成了非法网站。另外几家著名文学网站被收购的收购,倒闭的倒闭,不复当年盛况。感觉文学在渐渐离我远去。”李浩然有些失落。
感受文字韵律
体悟小说人物
李浩然说:“上高中后,正式接触纯文学。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青铜时代》,像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感受到一段文字或者一句话蕴含着独特的韵律,不用去理解字意,单默读文字就能读出旋律。”
李浩然似乎真正读懂了文学。“每位作家在把握文字韵律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像王小波的脆生、苏童的婉转、贾平凹的悠扬。”李浩然说。此后,他再读小说的时候,读到韵律感强的文字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打拍子,就像听到一首好歌跟着摆动一样,非常受用。
这期间,李浩然产生了当作家的愿望。
对于曾经的失落,李浩然说:“它只是在我心底打了个盹儿,虽然这个盹儿一打就是十几年。”
2020年,他有了大把的时间,文学梦想终于苏醒过来。起初给一些公众号写稿,虽然收益甚微,但文字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他很开心。加了几个写作群,交了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朋友鼓励下,他开始给杂志投稿,大部分石沉大海。有时候他很丧气,想,可能自己真就不适合写作,干脆不要浪费时间了。跟朋友们吐槽,每个人都在鼓励他写下去。甚至有人说他天生就是写作的料。这让李浩然受宠若惊,也坚定了信念。写下去,必须写下去。
“买书、订杂志,充实自己;和朋友互相分享好小说,分析值得学习的地方;点评彼此的小说,指出缺陷,弥补不足。我坚持了下来,得到了非凡的乐趣。”李浩然意犹未尽。
一年多,李浩然慢慢找回了丢了十几年的文字感觉,阅读范围也从国内扩大到国外。“说来惭愧,之前对外国文学不太感冒。现在喜欢的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麦克·尤恩、鲁尔福、埃特加·凯雷特、安妮·普鲁等。他们基本是20世纪以后的作家。”李浩然说,“原来我在文字里投入的精力比在人物和情节上多得多,一直认为语言最重要。现在这种想法有所改观,觉得驱动一篇小说的是人物,人物活了,小说才活了。一些伟大作品如《孔乙己》《唐·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写人,就算没读过的人,也知道里面的主要人物。能够流传千古的作品,首先是人物刻画得成功,四大名著莫不如此。”。
沧州新人
在小说中重组世界
去年一年多,李浩然写了五六十万字,然后,向《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大刊广撒网。除了文学杂志,他也给故事杂志投,《你应该拥有独一无二的名字》被改题为《乌龙情缘》发表在《故事会》上。也在一些公众号上发文,主要是悬疑、科幻类的短篇小说。
“《发明家》的最初构思是在我被屡次退稿之后、濒临放弃小说之际,创作出这么个人物来激励自己。原文有一句题记,献给所有曾经拥有梦想的人。编辑老师把这句删掉了。”李浩然说。
“我真的有个三叔,他没当过老师,更不是发明家。如果非要在三叔身上找一个原型的话,我想说那是我自己。”李浩然不无感触地说,“三叔更加执着,也更加孤独,他只有三婶一个支持者。虽然发明没有开花结果,但他从未放弃发明家的梦想。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就是我用来自勉的。我给三叔安排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在《发明家》中,可以读出律动的文字组合,一个生动的“三叔”。
继《发明家》后,《新老年》杂志发表一篇老年题材的短篇小说;《沧州作家》发表短篇小说《失语》;《小小说月刊》确定9月份发表小小说《老神仙》;还有一短篇小说在《时代文学》排期。
自2001年开始,《北京文学》重视文学新人的发现和扶持,专门开设“新人自荐”栏目。20年来,几乎每期都发表小说处女作,周美兰、王秀云、毛银鹏、蔚然等都是曾在《北京文学》发表处女作的新人,如今已经走向文坛。希望李浩然继续去体悟小说的真谛,在小说中,重组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