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历时238天,行程2万多公里,采访沧州16个县(市)的106位抗美援朝老兵,拍摄视频6300多分钟,撰写文字20多万字;日前,两架教练机降落在沧州革命军事馆的空地上,这两架飞机并非购买,而是捐赠,另附100多件老物件。
这两件让人赞叹的事都与河北省爱国拥军模范、河北省民间航空博物馆馆长、“沧州好人”张长生有关。
见到张长生,他正在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整理红色图书,几千本书籍,排着长长的队伍,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汗水顺着斑白的发鬓流到了脸颊,黑色的裤管上都是尘土,他穿着快要破头的皮鞋,“噔噔”的脚步声响在纪念馆中。说起今年所做的事,70岁的张长生拿起了一张照片,这是他与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合影,从那庄重的眼神中,我们体会了坚定与崇敬。
抢救:与时间赛跑
去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如何向当年“最可爱的人”致敬?张长生坐不住了,入朝参战的老兵如今大部分已年逾九旬,再不收集整理他们的史料,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张长生一直热心公益事业。20多年来,他以航空博物馆为依托,积极参加爱国拥军、国防教育、爱心公益等活动,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说干就干,在沧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和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的大力协助下,他身边很快聚集了一群志愿者,不要政府一分钱,上门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他们白天拜访拍摄,晚上拷贝甄选,力争留下老英雄们爬冰卧雪、火海拼杀的经历。他说,这是尊崇抗美援朝老战士,传承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保家卫国奉献精神最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为后人留下英雄故事,传承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开始,他们担心:“老兵住哪儿都不知道,能寻访到这些人吗?”随着寻访通知的发出,老兵的线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张长生带领摄制组奔波于沧州各县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克服场地难找、时间紧迫、取景难度大等困难,到老兵家中进行采访,倾听战斗故事,为他们拍摄影像资料,搜集奖章、证书等。
感动:细节传递精神
张长生说,这次寻访,大家收获了太多感动。拍摄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时,他们特意准备了一套军装,让老人穿着军装接受采访。老兵很激动,穿军装、戴军帽、整理军容,一丝不苟。刚在院中坐下,老人突然把帽子取下,坚持理完发再接受拍摄,说这样才像个兵。临走前,看到老人对这套军装爱不释手,张长生不忍心提出让老人脱下军装带走,决定自己掏钱,给每位拍摄的老兵都买一套绿色的新装。
“抗美援朝牺牲了很多战友,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不能忘了他们。”张长生说,他们到的时候,很多老兵早早做好了准备,桌子上放着各种功勋章、纪念章、荣誉证书,还有从战场带回来的战利品。老兵们郑重地穿上军装,把大大小小十几枚勋章别在胸前,庄严敬礼。看着这些面容苍老却精神抖擞的老兵,张长生觉得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无论多么艰苦,都值得。
很多老兵年事已高,有的口齿不怎么清晰了,有的记忆力衰退了,但仍常常守在电视机前,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回忆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一位老兵的儿子对张长生说,“抗美援朝”这几个字已深深印在父亲的心里。
深情:我是一个“兵”
张长生对英雄的崇敬,源于对国防的一往情深。
他是盐山县孟店乡张仁庄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的意识里,航天航空是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力量的体现。痴迷这个领域大半辈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激发孩子们对航空航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次,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找到他,希望他能把飞机拉去给孩子们作国防科普教育。“我听了很高兴,这是好事啊。但飞机拉来拉去得有费用,学校也没钱,我就自己出了。”张长生说。拉到学校的飞机让孩子们开了眼界,这让张长生做出了一个决定——这架飞机不拉走了,送给学校,就当为学校国防教育作贡献了。作为中国民间飞机第一藏客,张长生将收藏的飞机向社会共享,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先后向多地的抗战纪念馆、民航博物馆及上海同济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安航空学校等学校捐出11架飞机,用于航空研究及国防教育,价值达上百万元,个人资助各项公益事业的投入达10余万元。日前,他又为在建的沧州革命军事馆捐赠两架教练机、军事书籍、老物件等100多件,充实博物馆。
几十年来,他是20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国防教育员,被评为河北省爱国拥军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荣登“中国好人榜”,并获“沧州好人”荣誉称号。
张长生说,目前,他们拍摄的系列老兵节目已经在河北新闻网陆续播出,集中展现了沧州人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