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七月,运河岸边的德夽武馆,云先生与学生11人同赴了一场画事的秋宴。
云先生叫刘晓云,文武双修。画重笔墨意趣,从董源、巨然到元四家、青藤、八大,花鸟笔墨酣畅,山水秀润清远。武习燕青一路,刀剑飒飒生风,沉稳深厚。
晓云教画重笔墨技法,以芥子园为根,旁涉齐白石、董其昌、金农、沈周、龚贤等中国传统大家,书画为媒,与一班成人学生亦师亦友。
云先生画室第一届师生展,百余幅小品画,是传统艺术土壤上开出的花儿。临摹的虽是法家之作,多流露出个人心性,虽无高妙笔墨之功,但处处以情运笔,天趣稚真,自得其乐。他们凭借热爱,日积月累,笔留色温,渐入佳境。
11位学生,作品各有风貌,看似轻描淡写,却是别有用心。
九九是云先生画室的大师姐,家在泊头,跟齐兆璠先生学过几天画,自追随云先生,期期不落。她学金农,细腻安静,画《青山薄汀图》,山峦起伏,冷暖对比,一时自己恍若白如雪的风标公子飞进画面,分朱布白,运墨施色。她说,画画让她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找到了慰藉。
潘小白是一位深入基层农村的扶贫干部,自称“四旬种田老汉”,听后不禁肃然。他真心喜欢绘画,画过大量漫画,且成绩不菲。他学金农,笔墨构图饱满流畅,满树繁花,僧来看佛面,他去折梅花,笔笔巧妙。他沉稳老成,思路活跃,善于学样,又善于变通,构图、造型、笔墨,样样都很在行,临写唐楷端庄雄健。他乐观上进,一直不断尝试着多种方法,表达那份对绘画的挚爱之情。
子石走进云先生画室时,正是盛夏,画室优雅的布置吸引了他。爱好摄影,也曾随手画过,对于画面构图、造型的把控都不是问题。将半生熟的四尺宣六裁,从用笔蘸墨到配色,当看到自己笨拙的笔尖在宣纸上划过,岁月静好。他的画用笔线条流畅,画面节奏把控得理智又不失感性,隐隐透出一种安之若素的心情。他像一只游弋的小鱼,终于在画中遇到最好的自己。子珺也说,在绘画里遇到满心欢喜的自己。她画齐白石,丰厚直率,似乎不谙世故,但又皆在情理之中,一根蓑草或者一片叶子,不管多么渺小的事物,自由地表达,像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毫无拘束地表达对这个多彩世界的好奇。
武书敏似乎是被风吹到面前的,瘦瘦的,如荷之娉婷。风在莲池自在香,金农的风骨巧妙入心,她走进花深处。因为画画,平凡的枝丫树影成了好景致,那些灯下熬过的夜晚充实而美好。勾勒的山,点染的树,轻轻安放在纸上,是她生命的表情,认真而不平凡。读曼舒的画,文文雅雅,她的心,已入画,没有尘渣。作为绘画小白,拿起毛笔就是挑战,她努力在学,一直在找,前后远近,干湿浓淡,皴擦点染,让单纯的生活有了变化,更加懂得珍惜时光。
姜雪经常尾随云先生左右,学画也学对生活的艺术之美。自从云先生赠字安冬,她安静沉稳了许多。临齐白石,有一种野逸,横空出世;学金农,如弄堂中的货声,干脆直接;画董其昌的山水树石,静得有点不太像她,可能是想在绘画中找到一份遗失的情怀,喜爱并沉溺其中,在古人的笔墨中寻寻觅觅,用心在纸上表达出那份热爱。子墨画齐白石,直截了当,如斧凿刀劈,像她的直率开朗。可能是练过劈挂通臂拳的缘故,臂力不与常人同,她用笔沉稳,笔墨秀润,有一种特有的金石气质,让她逐渐找到放飞自我的方向。
雷芳从没有拿过毛笔到能独立完成一幅画,内心欢喜,远看了近看,似乎总也看不够。她画齐白石,墨气淋漓,一直牢记云先生说的“笔笔分明,笔笔肯定”。意境之美,用笔之妙,她不断发现美好的事物,其实画画的初心,就是愉悦自己,热爱美好的生活。春晓的眼里纯纯的,满是美好,像一个乖囡,她专心绘画又轻松自在,让画纸成为一片心灵的乐土。齐白石的童趣,让她的色墨不干涸,充满了灵性。画到心花怒放,看,花开了,鸟来了,栖枝不浓不淡,苇草不多不少,一切都是刚刚好。
展览中印象最深的是心如画的那幅莲蓬,一只沉厚硕大的莲蓬,赭墨绘就,十只莲子面目各自,浓淡相宜,有苍凉,似含笑,勾勒处见笔,晕染虚实相接,笔墨趣味浓重,似乎承载着人生,点染了世间百态。她梦想有一天用自己的笔画出心中的美好,如其所愿,这个世界也会慢慢变得更加美好。
美,仿佛若有光,晴窗丽日下,云先生画室陈列着对自然与美的追索。在这里,水泥地,夯土墙,老桌几,返璞归真,爱美的人在生活中着墨,逐光而行,所到之处皆有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