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9日
第06版:06

“薯”光初现 甜蜜生金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摄 影 王洪胜

蜜薯丰收

走进盐山县子扬家庭农场,绿油油的红薯秧一眼望不到边,随着拖拉机挖沟翻倒,一排排红薯露出真容。

“现在收的是烟薯25,这个品种特别好,把外皮削了,可以生吃。做烤薯,更是软糯香甜……”农场负责人常建华拿着刚扒出的红薯,脸上满是丰收的满足。稍后,这批带着新鲜泥土的红薯,将被运往市区,订单量达2000多公斤。

飘逸长发,爽朗笑容,长年与土地打交道,40多岁的常建华却不像个农家女。说起来,她与这片土地交情匪浅。为照顾老人和孩子,自从嫁到盐山县小庄乡西璋壁村,常建华和丈夫就扎根土地,专注种植。

农场周边,现在依然是玉米的天地。低矮的红薯苗,不是这里的常客。但常建华种红薯,不是脑袋一热的决定。

如何能让有限的土地多生金,前些年她没少琢磨。

西璋壁村地处黄河旧河道岔口,沙土在这里堆积。老一辈时,就有不少人借着这地利种红薯。只是近些年,人们多外出打工,疏于管理,红薯渐渐在这片土地绝了迹。

“土地条件好,这就是别人没有的优势,但以前只种老品种的唐山红,满足不了各类消费人群。”她掂量来、寻思去,决定寻找一道新“薯”光。

朋友间闲聊,听说有红薯新品种推介会,她二话不说,风风火火就去了。一到现场,大开眼界,烟薯25、西瓜红、龙薯9号……“不光品种优秀,选择还多,能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头一年,保守试验,只种植了2亩地红薯。没想到,收益却能与8亩地大田持平。一下子,她就信心倍增。

引入本地没有的新品种,这还只是常建华种薯不走寻常路的开端。

在种植过程中,她不打甜蜜素、不上膨大剂,储存时,也不用药剂。所以这里走出的红薯,都带着新鲜的泥土。也因此,每亩地产量只有1500公斤,足足比普通种植少了一半。而且由于红薯有虫眼、体型不均,最终能走向消费者的精品薯,筛了又筛后,每亩地也就1000公斤。

“前些年,刚开始种薯,没销路,俺就半夜自己拉着去批发市场卖,可因为咱这红薯带虫眼、不周正,卖得再便宜也没人要。”屡屡碰壁,常建华下定了决心,在2018年就注册了“璋壁薯”商标,打出自己的品牌。

让红薯“嫁”个好婆家,她更没少费心。拉上一车红薯,穿梭在盐山各小区门口,她不厌其烦地一点点介绍、推销。没想到,她的红薯,很快就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粉丝”。尤其是老一辈的顾客,以前家里都有些地,知道她家红薯长这样,就跟自家种植的一样。

随着名气变大,常建华还在盐山建起了门市。不过,每到红薯丰收季,她还是会去到各小区门口出摊,就是为了持续打开“璋壁薯”的名气。

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认可,常建华种薯的效益也连年提升。去年,刨去人工费、土地承包费,农场净赚20多万元。

靠种薯致富,常建华并没有一人独享甜蜜。这两年,她还自己育苗,并在周边村庄发展了100余亩种植基地。

“发展农户种植,我们保证回收,负责销售,让大伙儿足不出村,也能靠种红薯致富。”将“甜蜜”分享给更多人,常建华满满的成就感。

品质、市场稳定了,如何让红薯事业再发展,她又把目光转回了品种上。每年,各地农科院推出新品种,她都要筛选“好苗子”,不计成本、不辞辛苦地试验种植。

如今,常建华和“璋壁薯”已在沧州小有名气,但她并不满足,“俺还要继续探索,从种植时间、品种和后期储存、加工上多点发力,让咱的蜜薯,能长久甜蜜。”

2021-09-29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摄 影 王洪胜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472.html 1 “薯”光初现 甜蜜生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