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9日
第06版:06

高粱火红映丰收

吴桥运河带示范增收新布局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崔 霞 谢红梅

秋高气爽,粮棉满仓。行走在京杭大运河吴桥段,沿岸高粱地一片火红,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红色海洋。

大规模种高粱,在运河沿岸的不少村民看来是件新鲜事。“以前俺们单户经营,就是种玉米、小麦,也有尝试种高粱的,但这么成方连片的从来没有过。”

这片“红色海洋”,是吴桥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硕果。

“高粱既耐旱、又抗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强。而且近两年效益不错,种植收益比较可观。”吴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四龙介绍道。

正因如此,今年6月,吴桥县在大运河畔引种了红糯19、两糯1号、冀酿2号等高粱品种,辐射了东宋门乡、桑园镇、安陵镇、梁集镇等多个乡镇的5000余亩土地,实行统一灌溉、防治病虫害、技术指导、收获,并和需求企业签订回收合同。由于成方连片耕作,需统一流转土地,项目区村民每年可获得1000元流转金,这样一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省力、省心。除了运河沿岸,今年,吴桥县不少乡镇也调整种植结构,引入订单高粱种植。现在,全县高粱种植面积达万余亩。

这还只是吴桥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吴桥县专门聘请中国农大的教授专家团队对运河沿岸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规划。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打造运河带金银花种植示范区、肉鸡养殖示范园区等2个农业示范区,建设优质节水麦集群、优质中药材集群、优质肉蛋鸡集群等3个产业集群,推动建立万亩红高粱基地、万亩花生基地、万亩谷子基地、万亩蔬菜基地等4个万亩基地。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地区实现了增产增收。设施蔬菜、红香酥梨平均亩效益达到2万元以上,中药材、花生等亩收入超出粮棉种植30%至40%。结构调整还促进了耕地流转,实现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增收。大棚管理及中草药、养殖等加工企业就近招收的工人达2000人,人均每月可增收1000至2000元左右。”王四龙说,“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带动能力。”

2021-09-29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崔 霞 谢红梅 高粱火红映丰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473.html 1 吴桥运河带示范增收新布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