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1日
第07版:07

老爸的书院胡同

董 季

在原来的实验小学南侧,有一条长不到300米、宽不到4米的小胡同。因为紧邻着古老的渤海书院,故取名“书院胡同”。在这条小胡同里住着20多户人家,他们都是几十年甚至百年的老邻居。我家搬来较晚,但,在这里也住了半个世纪。如今,书院胡同因为城市改造,已经不复存在,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如同心中的一个烙印,已经再也无法抹掉。

搬到书院胡同后,由于工作的关系,上级几次要给老爸分配福利住房,都被老爸给婉拒了。老爸的行为,遭到了我们的一致反对,那时,我们是多么渴望能住上一套宽敞的、带前后窗户的红砖大瓦房啊!可是老爸始终坚持“昔孟母”可以“择邻处”,就坚持始终住在书院胡同,让孩子们全都伴着校园里的朗朗书声长大。

老爸不仅愿意住在书院胡同,他还分外爱惜和呵护书院胡同。自从我们家住进书院胡同的那天起,直到老爸82岁仙逝,他每天都要利用上班之前或是下班之后的时间,彻底清扫一遍书院胡同,那认真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他对工作的态度。

老爸每天的“工作”内容有:孩子们乱扔的石子、土块和碎砖头,他捡起来;树枝、垃圾,他扫起来;地沟的地漏处堆满了厨余垃圾,他用煤钩子钩出来,用煤铲铲到垃圾桶里。一条胡同,从东到西,近300米,每天干完这些活儿都需要一个多小时。年轻力壮时,这活儿对老爸还不算什么,可是,70岁以后,每天干完这些活儿,他都要累到气喘吁吁。而且,老爸又是一位非常爱干净的人,每当完活儿以后,他都会将所有的衣物、鞋帽先是使劲儿抖,然后,再用掸子用力抽打,最后,再用一把小笤帚不留任何死角地彻底清扫。之后,还要漱口、洗澡。就是这套一成不变的“工作程序”,他直直地坚持了几十年。

老爸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扫啊扫啊,加起来扫了一万多次。那时,扫书院胡同老爸的标配是:一个垃圾桶、一把笤帚、一把煤铲、一个煤钩。还有冬天里我亲手为他织的毛线帽,还有夏天里被老爸洗得格外干净的用来擦汗的毛巾。这些东西陪伴了老爸数十年,也印到了我的脑海里一辈子。

1985年冬,82岁的老爸,没来得及和我们打一声招呼,就急匆匆走了,他清扫书院胡同的“工作”也彻底终止了。在老爸去世后的一天,我在书院胡同里见到了当时的街道书记,她拉着我的手,红着眼圈儿,指着地上乱七八糟的纸屑碎片,对我说:“看看现在的书院胡同,就知道,这里,已经永远没有了董爷爷……”

转眼,老爸离开我们已经36年了,时至今日,每当想起书记当年说的这句话,我就自责!为什么当初我可以以孩子太小、工作太忙为借口,没有将老爸这份“工作”接过来、传下去呢?如今,书院胡同已经不在了,可是,内疚却在我心永存了……

搬入新居后,我坚持扫楼道20年,总想以此来弥补当年对老爸的那份歉疚。我想,天堂里的老爸看到应该会高兴吧!

2021-12-01 董 季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2382.html 1 老爸的书院胡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