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
第06版:06

郑国普: 11年“义工”爱洒身边人

齐斐斐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泊头市第二中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他叫郑国普。就是这样一位课程紧张的高中老师,在课余做了11年的义务中医推拿按摩。

11年来,经他手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但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吃过一顿饭。他希望能把爱奉献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带动更多人。

由己及人

拜师学技开始义诊

去采访的时候, 郑国普正为一位腰椎不好的老人推拿按摩,娴熟的手法,给老人缓解了疼痛。郑国普接触中医按摩,也是因为一位老人。

2010年,郑国普父亲身体不好,经常求医问药,一个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一名免费义诊的老大夫。回家后父亲非常欢喜,经常说起这位叫李振声的大夫。父亲说的次数多了,郑国普也想去一探究竟。原来这是一名年过六旬的大夫,已经免费义诊10多年了。

望着李大夫忙碌的身影、花白的头发、头上滴答的汗水,郑国普就在想:这是我的父亲,凭什么让别人这么操劳?作为子女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向老大夫表达心思之后,李大夫说:“你想做,就学着给你父亲按摩调理吧。”于是,李大夫就手把手地教他推拿按摩,然后他就在父亲及家人身上实践。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大夫悉心指导,他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家人大力配合,郑国普的按摩手法得到了父亲的认可。父亲说:“你现在能帮我减轻病苦,也可以帮助大夫呀!大夫免费帮助了我,而老大夫按摩也很劳累,我们也应该帮大夫减轻劳苦呀!”

对呀,吃水不忘挖井人!学习能帮助自己的父亲,也应该帮助老大夫减轻身体的劳累。李大夫一听,高兴地说:“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啊!”从那以后,每周两天义诊时,李大夫开方治病,指导郑国普辅助着按摩推拿。

没收过患者一分钱

没吃过患者一口饭

就这样,三四年的时间一晃过去了,郑国普每个周末两天,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去义诊。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扩展,泊头市区的、乡村的,南皮的、东光的、河间的,甚至北京天津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有的人四肢发冷,夏天手臂上还裹着塑料布;有的人排便困难,面黄肌瘦;有的人患强直性脊柱炎,身体僵硬;有的人腰椎间盘突出,行动迟缓……不管因为什么来这里,郑国普和李大夫都热情地接待,真挚诚恳地治疗。看到大家的身体逐渐康复,听到他们久违的笑声,感受到他们与家人、邻居、社会的逐步和谐,听他们有的人也在发愿:“等我好了,我也来这里做义工,免费帮助社会上一切需要帮助的人,让这个社会更美好!”

在义务服务大众的过程中,有一些爱心人士也陆续地加入进来。不会操作,郑国普就手把手地教学,理念不清,就帮他们改变旧知,系统调整。人们一个个也能出手帮助别人了。有人问郑国普:“你一不收钱收物,二不追名求利,三不只是为认识的人服务,你图什么呀?”“是呀,我图什么呢?患者我十有八九不认识,几年间我付出了巨大的时间、精力、体力成本,没有收过患者的一分钱,没有吃过患者一口饭,没有拿过患者的一粒米,得到最多的就是病患家常说的一句谢谢。但这不正是甘于奉献、勇于付出的先行者、践行者应该做的吗?”

有求必应

带动更多人奉献爱心

2016年,李大夫去世了,义诊的点也没有了,没有了引路人,郑国普不知道如何走下去。可这时候,很多人打来电话,甚至找到家里,鼓励他:“干下去吧,我们需要你!”

从那时一直到今天,郑国普有求必应。在路上送孩子时碰到崴着脚坐在地上动不了的家长,主动上前帮忙推拿。有时患者追到家里来,他就在家里展开按摩床,为患者解除病苦。妻子常说:“总得有人为社会做点什么,你只管坚定地去做,我全力支持你,解除你的后顾之忧。”有时患者打电话来求助,他自己骑车几十公里去患者家,按摩结束再骑车子回家,坚决不要家属接送,不给病患增添一点负担。有一个同事的家属罹患胃癌晚期,请他上门服务,只经过一次推拿,患者的疼痛就大为缓解,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学校,学生们有个小病小痛,他可以手到擒来,不用去医务室就能解决问题。学生接受能力强,初步学习一点按摩手法后,一个个也神气地化身为小医生,为同学们按摩调理。同事们身体不适,就来找他按摩调理。少的一次两次,多的十次八次,就会特别见效。

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家人、邻居、朋友、同事、患者,以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纷纷行动起来,以己所能服务需要帮助的人,爱在人们之间传递着。

2021-12-14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3603.html 1 郑国普: 11年“义工”爱洒身边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