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社恐”新药首次落地中国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成年人社交焦虑障碍的症状。许多人好奇:原来“社恐”真的是一种病?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一名“社恐”。然而,大家以为的“社恐”可能只是社交焦虑,远远达不到社交恐惧症的程度。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恐惧症是恐怖性神经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与人交流,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我们通常说的自己‘社恐’,并没有严重到社交恐惧症的程度,仅仅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和情境之下,会让我们感到不适和想回避,更加符合‘社交焦虑’的判定。”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理门诊主治医师韩庆林说。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社交恐惧需要符合以下各条标准: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注视,通常回避社交场合;在恐惧场景中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等症状;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他症状;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尽力逃避恐怖情境。
社交恐惧通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被批评被否定的情况。症状严重者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
如果不爱社交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反而还挺享受,那就不成问题。但当焦虑超过一定的界限,产生负面影响时,就需要及时调整并想办法克服。
韩庆林说,焦虑、恐惧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在不熟悉或很重要的场合,紧张是人的自然反应,不必过分夸大自己的恐惧;应树立自信心,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也可以主动甚至强迫自己去接触人,有目的、有步骤地“脱敏”。韩庆林介绍,真正严重的社恐患者,单靠自己很难走出困境,需要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如果患者还伴有抑郁倾向,则应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