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2日
第06版:06

大运河旁 御龙澡堂

孙志强

悠悠运河水,从南往北流,来到济南府德县最北部的一个集镇——桑园。岸边,有一家老洗澡堂子,拥有200多年的历史,远近闻名。它位于当铺街,现在的长江西路尽头,往北30米的地方。2021年,这里被改造成西街文化广场。

澡堂子的历史,要从明朝说起。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德州以北的运河两岸各建了10个军屯,在此驻军屯田并落了户,兵源大都来自江西省及附近。

建屯28年后,明永乐2年(公元1404年),来自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的孙姓将军,时任副千户职务(从五品官),把亲属接来。他深知有个条件较优越的20个屯中心——良店,即现在的桑园镇码头,人员穿梭,市景热闹,多有船舶停靠,上岸吃饭、购物、歇息。于是就在此安家落户,并在川店街西头的运河岸边,买了一块地,寻找生存的门路。他开办了当铺等买卖,生意兴隆,发了一笔财。但后来,渐渐衰败,孙家各家不得不分家过,各自寻找新的生活门路。其中的一支,了解到全镇及附近竟无一家洗澡堂,秋后到夏初百姓洗浴难时,于是就决定建一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家人借运河水养活了一家人。

孙家人筹备砖瓦灰沙、石料木料等建筑材料,请能工巧匠精心设计,盖起了8间青砖灰瓦、通体宽绰的大北房。内有一大一小两个用青砖白灰砂子垒制的洗澡池,两个震水池,一口在交河特制的直径1.3米的平底大铁锅,架在烧火洞里。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一个像样的澡堂子建成了,起名“运河澡堂”。门外墙上写了一个“堂”字,门西侧有“温热三池,款式雅座”字样。傍晚,门外就挂上一盏白灯,灯中心写一红色“堂”字,营业至半夜休息时再收灯。

澡堂子用煤火把水烧热后,打开边缘开关,放进低处的水池。这里用的全是运河水,雇了两名长工,上午和下午都要挑40担运河水来,倒在墙外能流入室内的一个蓄水池,因运河水浑浊,需加白矾沉淀。

据说,用运河水洗澡好,滑爽,比井水强百倍。过往的船员、当地的乡民都成了这里的常客,方圆几十里的人也都喜欢来这里洗澡。价格也便宜,1个铜子1次。随着时代的推移,从5分、1角、2角、3角,涨到最后5角1次。

“运河水热洗一路风尘,乡人情深暖万里归心”,是澡堂门口的对联。

逢五排十便是桑园大集,妇女洗,其他日子男人洗。到了秋后,尤其是年前,那真是高朋满池。正所谓,石池春暖人宜浴,水阁冬温客更多。小池子水热,供喜欢烫澡的老年人使用,大池子水温,给中青年人用,无淋浴。堂内有个规矩:身有贵恙休来洗,年高酒醉莫入池。

外屋设有休息室、茶座,有人会定时送来点心和烧饼。还有搓背的、修脚匠,热情为大家服务。

开澡堂是件很辛苦的事,半夜就得起床,点火烧水暖屋子。好多人都愿意洗新水澡,叫“抢先”,早早便来到这里等候。冬天,有的人凌晨4点就在门口等侯了。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是红色联络站,运河西的游击纵队经常到此。有一次,一个人来侦察敌情,被伪军发现,全城封锁追捕他。他急忙跑到澡堂子,澡堂主人把他隐蔽起来,掩护他。第二天凌晨,又带他渡过河去。

百年澡堂,爱国情怀。1947年,澡堂店主让儿子孙秀岗参加了解放军,1978年孙子孙红旗参了军,2008年重孙孙磊也参军入伍了。

爱国二字记心间,代代有人把军参。

孙家澡堂还曾有一段荣耀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傍晚路过此地,听说有家用运河水的澡堂子,便身着微服上岸,吃完小吃后,又来洗澡,甚是满意。临离开时,随从才告诉澡堂子主人真相,从此,澡堂改名为“御龙澡堂”,一叫便是200年。

1958年后,澡堂改叫“桑园镇浴池”。

御龙澡堂经过了清朝、民国、新中国,200多年的历史,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也是桑园人记忆最深的一个地方。曾有五代人经营,晚期的掌柜叫孙荣三,姐妹兄弟6个,他排行老四。人们都喜欢称他“孙四爷”。他总是笑哈哈地与人打招呼。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他把澡堂子交给集体管理。

1974年,他72岁时,因病去世,御龙澡堂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晚辈把这里交给了西街大队经营。后来,运河水渐渐少了,并且被污染,有时还干涸。1985年,澡堂子在经营了249年时,停业了。一晃过去30多年了,人们还是非常怀念它。如今,澡堂旧址改造成了文化广场,业余京剧爱好者逢周二周五下午在此唱京剧,观众达百人之多。老人们喜欢聚集到这里闲坐、聊天。那棵历尽沧桑的老枣树,仍守护着这片家园。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品位,唤起不灭的记忆。

孙四爷的女儿,72岁的孙秀芳,64岁的孙子孙红旗,是他们介绍了这段历史。

2022-04-12 孙志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4050.html 1 大运河旁 御龙澡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