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铃——”上课铃声回荡在沧州市上海路小学的校园中。数学老师周增艳走上讲台,并没有马上开始授课,而是拿出了一个装着东西的布袋,邀请几个同学上前来摸一摸,布袋里有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布袋里,发现里面的东西都有尖尖的角,有点儿扎手。随后,周增艳又让孩子们把摸到的东西拿出来,三角板、正方形相框、小彩旗、粽形香囊等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用手触摸和仔细观察,学生们不仅对“角”有了直观认识,而且对概念的记忆也因这场有趣的课前活动变得愈加牢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花。”这是从教26年来周增艳始终秉承的教学理念。虽然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她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始终没有停止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对教法的创新。她把数学知识融于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点燃孩子们的兴奋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找到规律,从而让数学学习更高效。
每日一题
浓缩经典题型
“一部动画片下午3时15分开始放映,16时45分结束,这部动画片放映了多长时间?”4月14日上课前,周增艳又拿出一张小纸条,将上面的一道题展示到白板上,让学生们完成。
像这样的“每日一题”,如今在周增艳所教的班里已成为常态。
别看只有一道题,周增艳费的心思却着实不少。这道题中不仅要包含上一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而且还要是考试中常见的经典题型。有时找不到现成的,周增艳就会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为学生们精心编写。
利用讲新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上这样一道题,既帮助孩子们巩固了之前所学,又可以让老师了解大家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案,做好分层教学。
每张用过的小纸条,周增艳都会细心地保存好。到了学期末把它们装订在一起,这本“纸条收集书”又成了她期末复习的“法宝”。
“比较式”复习
明确差异巧解题
无论是学习哪门学科,复习都是不必可少的重要一环。在周增艳看来,如果把学习新知识比作“画龙”,那么复习就是“点睛”。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因此,老师在为孩子们进行复习时,不能单一地去看某一个知识点,而要掌握其中的规律,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总结。
有一次,周增艳带领六年级的学生复习百分数时,发现很多孩子一遇到百分数应用题就发懵,毫无解题思路,找不到突破口。这时,周增艳没有重复讲解知识点,而是把不同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们去比较和分析,寻找题中条件的差别,进而总结出不同的解题公式。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把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牢牢记在脑海中,而且再遇到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也能够进行归类思考,轻松解决。
倾力传帮带
助青年教师备课有“格局”
在不断研究教材和教法的同时,周增艳还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
在《数学课程标准》专题讲座上,面对全校青年数学教师,周增艳从钻研教材时整体把握区别对待,不平均使力;深入研究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注重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等几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例,引导老师们树立整体的教材观,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精确使力。
讲座结束时,周增艳以下面一段话与同事们共勉:“每次与年轻老师分享教学心得时,我总在想一个词,那就是格局。我们经常说的格局指的是一个人的心胸和眼界,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同样需要格局,在数学教材的把握上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备课时有这样的格局意识,上课时将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付诸实践,课后再进行回顾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之路上,我们永远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