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劳动课程标准,要求独立设置劳动课程。从今年9月起,中小学生根据不同学段,将分别完成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目标。而这些,沧州市第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上幼儿园期间就已经开始学习并实践了——
“看,这颗种子发芽了。”“瞧,我的小苗儿又长高了。”“五一”放假归来,沧州市第二幼儿园中三班的小朋友们再次来到园中的楼顶农庄,“探望”自己亲手种下的植物。孩子们认真观察长势、细心给植物浇水、彼此交流种植心得、以画代字记好观察日记,沉浸于劳动的快乐中。
在这里,像这样寓劳于乐的活动还有很多。
近年来,市二幼不断探索劳动实践教育新模式,将其融入幼儿一日常规中,不仅让孩子们掌握300余种基本生活技能,使其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而且通过班级值日生、全园劳动日、分担家务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树立服务他人的意识,并积极付诸实践。
“水果吧”中小厨师
当其他小朋友专注于画画、搭积木、操作蒙氏教具等自主活动时,大四班的彭于芯正穿着小围裙、戴着套袖和厨师帽,在班里的“水果吧”忙碌着。只见她把十多个橙子清洗干净、切成两半,然后分装到小盘中,再在旁边一一摆上姓名牌,以方便小朋友们按名字取用。
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有机会到“水果吧” 工作,既能锻炼洗、切、分等技能,又可以过把“小厨师”瘾。当看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时,那份自豪之情更会洋溢在孩子脸上。
不要担心他们会洗不干净、切到手或是分不均,因为这些技能老师早已带他们练习过很多次。进入幼儿园以后,每天上课的前15分钟,老师都会教孩子们一项基本生活技能。
每天都有小朋友充当值日生,为大家准备加餐,在午餐前分发餐具,餐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清理地面。每周五下午是全园“劳动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大家通力合作,把班级的桌椅、柜子、墙壁和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楼顶农庄”耕种忙
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耕种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市二幼突破空间限制,在楼顶开辟出了一个小“农庄”。
虽然地方不大,但费的心思却不少。这里有用木板隔出的一个个菜畦,里面的土是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桶一桶运上来的;这里有小铁锨、小铲子、小耙子、洒水壶等工具,以满足孩子动手操作的需要;这里还有专为孩子们设计的两个小水池,方便他们接水浇灌。
中班每个班半畦,以学习、体验为主;大班每班一畦,不仅要亲自种植,而且还要负责养护。后勤部门的钱爷爷耐心地教孩子们播种,大家蹲在钱爷爷身边,专心地听着、看着,没有一个人开小差、跑闹。
翻土、播种、浇水,孩子们分工协作,干得热火朝天。他们定期到小农庄来劳作,除草、捉虫、细心照料这些植物朋友,盼着它们和自己一起茁壮成长。
争做家务小能手
从上小班时自己穿衣、吃饭,到上中班时擦桌子、分发餐具、帮厨等简单劳动,再到大班时制定劳动计划、列物品清单并自主购物、独立制作一道美食……市二幼的小朋友不仅在幼儿园每天参与劳动,回到家里也是不折不扣的家务小达人。
在帮助孩子们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基础上,市二幼还把劳动实践教育延伸到了家庭。老师和家长携起手来,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为孩子营造宽松、包容、自主的家庭环境,放手让他们去尝试。比如在中班上学期,配合老师教的生活技能,家长为孩子在衣橱中留出属于他的空间,与幼儿共同讨论和规划,然后由孩子自主整理衣橱。到了大班,面对复杂的劳动任务,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完成;合理规划和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并做到按需购物。
就这样,从小班到大班,当孩子走过这3年,劳动不仅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助力他们成长,更会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爱的能力,惠及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