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6日
第06版:06

少控制 多陪伴 王振山

前不久,我见到了曾经的学生,于是和他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师,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眼看就要中考了,要是考不上高中,将来可怎么办呀?”

“自食其力就是好的人生,你当年成绩也不是很好,现在有车有房有事做,不挺好的嘛。”

“以前行,现在可不行,竞争太激烈了!”

“只要不惧怕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就能过上好日子。孩子有爱好吗?”

“会弹吉他,不过现在先不让他学了,这也不能当饭吃。”

“爱好是孩子能力的一种体现,它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自信是健康成长的基础,会带给孩子学习其他知识的勇气和热情。一定要支持孩子发展爱好,他能从弹吉他上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有助于其他方面的成长。还上辅导班吗?”

“上,别人都上,咱要是不上,更落后了。”

“孩子愿意来学校吗?”

“每天到校都挺早,上学积极,他妈每天送他。”

“早到校就是努力的表现,是优点,不要对‘优’的评价过于苛刻。路不远,怎么还要接送?”

“有时间就接送,多陪陪吧。”

“该放手时要放手,多给孩子些自主的空间,多给他们些自我决定的机会,多肯定孩子的言行,让他有‘行行出状元’的信心和面对明天的热情。”

从上述对话中,大家不难感受到这位家长的付出、无奈和焦虑。用各种辅导、培训把孩子的时空填满,否则就会有愧疚感。虽惯于“大撒把”,虽未能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却要求孩子一定要处处优秀、处处超越自己。

“双减”政策要求把重复的作业减下去,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去寻找、尝试新鲜事物,感受生活的乐趣,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信心。家庭是温暖安全的,校园是朝气蓬勃的,这才能回归育人的本意。

但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少家长患得患失,心理上观望,行动上迟缓,认为如果别人变了而自己不变,孩子就有可能“弯道超车”。这显然违背了“双减”的初衷。

我们的育人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家长和教师是“双减”政策的推进者和执行者,是引导和表率。不是控制和复制,而是陪伴;不是代劳,更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要“扶上马,送一程”。

我们要拥有长远评价的定力,家长和教师要把对孩子的评价放进他一生的维度中,既成就当下,更利于将来,既侧重全面又突出个体,要纵向评价,不要横向比较。家长和教师要淡化教育的功利性,回归公益属性。

作者单位:沧州市第十三中学

2022-06-06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482.html 1 少控制 多陪伴 王振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