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7日
第06版:06

愉快的邂逅

杨 蕊

首饰设计师和陶艺制作人,在一个秋天愉快邂逅了。

执著、坚定、敏感,以及无数的热爱,金晓蕊、张府成,一个“90后”和一个“80后”,在各自对艺术的追求中,撞击出创作火花,共同播下一粒艺术种子,埋头耕耘大半年后,终于有了完美的结局。

“五一”节时,“BEAUTIFUL BEAUTY”首饰设计及陶瓷器物融合作品展,在沧州运河岸边禾家陶社举办。按照烧制工艺区分的六个系列几百件作品美丽呈现,这是沧州首次举办以当代语素为主题的个人展览。金晓蕊设计的这些大大小小的首饰及相关衍生陶艺作品,以其独创性,撞击着沧州市民的眼球。

20世纪80年代晚期,当代艺术思潮由西方涌入中国。金晓蕊选择学习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是因为内心喜欢,而沧州的艺术生极少选择这个专业。由于受中西方文化双重教育的影响,金晓蕊这一代年轻人的作品有了当代艺术的诸多特性和文化针对性。

金晓蕊展览主题的创意,来源于在北京服装学院学习时的毕业创作《被消费的美丽》。她从接触女性主义的开山鼻祖Judy Chicago观念作品开始,有了更多对人性的认知,性别的差异使她更多关注女性主义的艺术实践,逐渐将女性主义作为研究方向。毕业后继续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读研究生,当她在伦敦看了Damien Hirst的展览,脑洞大开,创作出《NO.404》《REBORN》两套首饰设计作品,参加了2021年国际首饰双年展。

金晓蕊以女性主义为主题,试图借鉴女性主义艺术观念和语言方式,反观内心世界象征性的表达,在作品中展现着一个个生命的独立体,让生命重新有了表现力。她有意跳开传统首饰的表达范畴,寻找能够使实体化首饰更加贴合概念的创新性,将女性主义首饰的表现形式从惯常的思维中分离出来,并对生命意识与相关体验的关注,以及方式、材料与感觉直接对应的表达等,更多体现作品的商品化概念并传达出女性身体的艺术性。这些人体局部的矫健柔美,被多种釉色包裹,冷的暖的,黑的白的,光华毕现,这便是自然中最美的样子。

以无限的形态关注身体,不断拓展身体的边界,是金晓蕊完美表现这些作品的初衷,她的作品随着理念的深入具有更多的识别性。当这些被解构的,以身体为主体的作品静静呈现出自然的和谐,走进我们的生活时,才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存在空间。

在烧陶的冬天,突然炸窑了。有些不知所措,雪后的寒冬里,鲸川窑的主人张府成的心情降到冰点,不但窑体损坏,很多作品也都废掉了。就在临近展览的前几天,他又赶烧了最后一窑,都是现做的一些大件展品,将近20个小时的烧制,这些作品逐渐在蜕变,由柔软的泥变成坚硬的瓷,完美呈现了最初的设想。这个春天让他看到更多希望,心情也渐渐舒展起来。

展览的作品,从建模、翻模到拉坯,从素烧、打磨、修胎,再到最后的高温烧制,所有传统制瓷工序都是在沧州完成的。有人说,在北方烧窑由于气候和干湿度的差异太大,会影响烧制效果,张府成偏偏不信,执著不懈地尝试着。在景德镇,拉坯、修胎、上釉的师傅都是只干一样,每个工序独立完成,而张府成因为喜欢这项中国传统技艺,用了3年时间学习制瓷的各个基础工艺技术,拉坯修胎,上釉吹釉,一直到最后烧窑都是自己一人完成,创作这些作品的半年中他付出无数的精力。在经历了秋、冬、春3个季节,克服了气候、环境、材料等种种工艺难度,最终呈现出多种釉水的创意设计作品,这是对专业技术极大的考验,也是对个人艺术态度的考验。有一件器物,张府成先分段烧好,最后金晓蕊再以首饰珍珠镶嵌的工艺结合到一起,要严丝合缝,烧好难度更大。

这次展览的作品是材质的融合、观念的融合和工艺的融合,张府成并不独擅一家,而是跨越了地域工艺的界限,利用日本、韩国、欧美等独特的烧造特点,白泥、黄泥、红泥、朱泥、灰泥、黑泥,哥泥、铁砂、铁胎等,他都尝试,后期加入绞胎工艺,见素抱朴,五色六彩皆可见。

张府成说:“最难熬的是冬天,工作室的温度基本和外面一样低,虽寒彻骨,但心火热,常常就是我和晓蕊两个人面对面,她说我做,不断自然地磨合。”

金晓蕊说:“我喜欢看张府成专注拉坯的样子,笃定而真诚,那是一位优秀陶艺家最该有的品质。”

2022-06-17 杨 蕊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935.html 1 愉快的邂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