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海南,暑气难耐。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基地里,和天气一样火热的,是当地第二期玉米的收获场景。农民育种家黄丙欣在1000多个玉米实验组合中忙着鉴定,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有些表现力不错的组合,快递回俺们泊头,看看它们能不能经受住盐碱地的考验。”
虽身在海南,但黄丙欣一直挂念着2700多公里外的泊头市。那儿是他的家乡,多年来,泊头及周边县(市)的大田种植一直为盐碱土质所困,成了黄丙欣不断探索藏粮于技,进行良种创新的源动力。
当前,他培育的“泊麦7号”小麦,正在泊头市及周边的5万余亩盐碱地上迎来丰收时刻。虽然去年因罕见秋汛而播期推迟,但今夏,还是交出了亩产过千斤的满意答卷。
“‘泊麦7号’是冬性品种,抗寒、抗旱、耐盐碱,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亩穗数能到45万株,千粒重达41.6克,所以晚播也不减产。”说起种植,黄丙欣一如既往地兴奋。
黄丙欣出生于泊头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深知良种对农户的重要性,从1990年就开始研究蔬菜新品种的栽培、育种技术,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战线科普带头人称号、河北省科普贡献奖。
“春旱、缺水、土壤瘠薄是盐碱地种田的常见问题,可这些年,市面上并没有针对于咱这个区域,抗逆性强又高产的小麦品种。往往是农户们也买了好种,年景好收成就多,赶上气候异常,产量减半是常有的事儿。”十几年前,从蔬菜育种转向大田育种时,黄丙欣立志培育出一个节水、抗旱、耐盐碱又高产稳定的新品种。
没有高新技术支持,资金也时而捉襟见肘,他却心无旁骛。为了加速育种过程,每年还要自费到海南的南繁基地做试验,起早贪黑,一待就是半年。别人育种是百里挑一,可到了黄丙欣这里,千里挑一都不为过。“泊麦7号”就是他耗时14年,从3600多个小麦品系中筛选出来的。
追求节水增产,规范小麦种植技术同样是藏粮于技的重点。根据“泊麦7号”的特点,黄丙欣还总结出多抗、节水、高产、高效配套技术规范。在他看来,育种成功不是目的,让农民受益才是目的。多年来,他还致力于农技推广,在泊头及周边县(市)建起了400多个农技推广服务网点,从播种到收割对农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
如今,在盐碱地上,即便农户们只春浇一水,“泊麦7号”亩产也能超千斤,可亩均增产75公斤。
但这还不是盐碱地上藏粮于技的终点。“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百姓的饭碗。接下来,我们还要充分挖掘小麦品种的增产潜能和抗旱栽培技术的节水潜力,进行春季免灌溉旱作技术研究,创新集成沧州麦区节水旱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逐步建立小麦节水抗旱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协调推进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泊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