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2日
第06版:06

种田能手细算收成账

■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本报记者 张梦鹤

这两天,盐山县金英家庭农场的280亩小麦收割完毕,农场主陈金英格外高兴,因为今年的小麦又迎来了大丰收——亩产550公斤。

日前,有人到金英家庭农场取经,只见收割机在麦田来回穿梭,麦秸飞舞间,一垄垄金黄的小麦被“剃了头”。几个来回后,麦粒如瀑布般涌进三轮车里,过秤后,卸到储藏间,泛起阵阵麦香。

陈金英来到小麦储藏间,捧起一捧麦粒,直夸饱满。看着堆成“金山”的小麦粒,她脸上满是喜悦。为了这丰收时刻,她和爱人没少投入物力和人力。

“地租每亩300元,粉碎玉米秸杆每亩需要30元,小麦底肥每亩200元,旋地播种每亩60元,麦种每亩播25公斤共计100元,种麦人工费每亩10元,春季小麦每亩追肥40公斤折款120元,施肥人工费每亩10元,麦田喷施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共3遍,包括农药和人工每亩花45元,给小麦浇3遍水每亩人工、电费计80元,小麦收割每亩50元,每亩花费合计1005元。”每一项管理,每一笔支出,她都细细记在心中。

“俺这亩产达550公斤,现在小麦每斤价格是1.57元,每亩能卖到1727元,除去成本,每亩净利润722元。农场一共280亩小麦,俺两人能赚到20多万元。”再算出这笔账,她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累是累了点,但收成不错,一切都值得。”

陈金英说,农场流转土地的规模虽说不算大,但是通过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细算一下,觉得农业增收的潜力真是不小。“尤其是通过精细管理,将饭碗牢牢端在咱自己手里,俺们把农业当职业,也有了自豪感。”

在盐山县,像陈金英一样投身农业规模化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近几年来,盐山县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特点,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抓好土地流转工作,使闲置或粗放经营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培植了一大批耕种大户、家庭农场,使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农场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2022-06-22 ■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本报记者 张梦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097.html 1 种田能手细算收成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