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祁凌霄)即将进入火红的7月,有关红色的话题又开始多了起来。沧州是一座红色的城市,大运河畔发生过无数革命故事。盘活这些红色资源,凸显大运河文化中的红色记忆,成为人们当下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6月26日,“文化八仙桌”就以“红星照耀大运河”为题,邀请党史专家、革命军人、文史研究者探讨如何凸显大运河红色文化这一重要话题。
日前,《河北日报》发表文章,以《沧州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品质 打造大运河党建示范带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题,对我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文化内涵,全面提升红色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了专题报道。文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沧州的红色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景区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这篇文章道出了人们的期盼。
大运河穿沧州城区而过,贯穿沧州区域,承载着火红的文化。大运河畔,是沧州党组织的诞生地。1926年,刘格平在直隶省立第二中学(今沧州一中),创建了沧县二中党支部。大运河畔,诞生了沧州第一个党组织,播种下第一粒革命火种,从此沧州大地上的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紧接着,运河重镇泊镇的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今泊头职院),又建立起沧州第二个党支部。党组织在沧州生根发芽,迅速扩展。此后,无论是在民族解放时期,还是沧州解放时期、建设时期,沧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踏步前行,书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华章。
本次访谈,邀请的主讲嘉宾是,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增祥、内蒙古武警边防总队原总队长李炳天、泊头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陈金升。几位专家既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又在各自领域的红色文化研究方面推出了丰硕的成果。
凸显大运河畔的红色文化,首先要对这些红色文化进行梳理。大运河畔红色文化的建设,应吸纳哪些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吸纳这些红色文化,需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如何组织好、统筹好?红色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里,如果能形成具体的“物”,就更具有可瞻仰性和教育性,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考?紧邻沧州大运河畔目前有胜利公园、泊头华北农工部旧址等场所,怎样持续保护好这些场所、发挥好这些现有场所的作用?单丝不成线,大运河贯通沧州南北,沧州区域内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故事,是否应集中到沿运河一线县市区,形成规模化建设和展示?凸显大运河红色文化,是借大运河建设之力,来推动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在完善展陈水平、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探索红色经典教育、创建实践型教育基地、带动乡村旅游等方面有哪些建议?
这些问题,都将在线上访谈中展开探讨,欢迎热心读者互动讨论。
时 间:26日9点
电 话:1883378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