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与文友谈起文学,我突然悟到,文学与时代精神是钥匙与锁芯的关系。钥匙与锁芯完全融合,转动锁芯,锁便打开。没有文学的时代,就像丢了钥匙的锁。
配钥匙,首先把锁拆解,取出弹簧、弹珠、锁芯。然后,把钥匙插入锁芯,再把圆头的弹珠放入锁芯的多个小孔里,锉平,放入锁内,再各放一个弹珠、弹簧,用铅丝封孔。钥匙就配好了。其实,这也是文学的创作过程。我补充说,这得益于小学时,参加了班级的修锁小组。给街道塑料厂修好门锁后,赢得的尊重与信任,埋下了自信的种子。
文友曾是一位教师,后来调入沧县教育局从事文字工作,夸赞我小学特色课学得好,一门小小修锁手艺,竟推而广之到文学领域。我说,那不是特色课,只是打草、团泥球等勤工俭学的一项。任何一门小手艺、小制作、小实验,达到炉火纯青,便与万物融通在一起,尤其少年时代学到的首门手艺。
文友来了兴致,说,沧县的小学正在推行一校一品特色教育,汪家铺乡品品有格。沿着捷地减河,文友带我去了沧县汪家铺乡。
于庄子小学的三字经操、弟子规操、论语操等,为探秘中华优秀文化之路,打开一扇门。少年们在广场上,边背诵,边做操,似乎穿越回了周礼时代。广场四周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上,“以文启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铸魂”“明礼修身、知礼明德、行礼明事、守礼约行”的典故,让“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有了实际操作性。用于国华校长的话说,每一面墙都说话,每个角落都育人。
与于庄子小学相反,董辛庄小学的武术操与太极拳,柔中带刚,润物细无声。看完学生们的表演,沿西楼梯,一楼到三楼,仿佛穿越了一条沧州武术文化隧道。
习武的孙银格,当了17年校长,坚持武术特色教育16年。凭借这一特色,改变了人生的有许多学生,比如李光辉考入了吉林体育学院。升入初中、高中,站在队前领操,大多是在董辛庄小学读的小学。二三十名参加沧州国际武术节。
一个叫崔立雪的少年对我们说,她刚上小学时,经常感冒发烧,打针吃药耽误学习。开始习武,异常兴奋,梦想成为一代大侠。几天后,全身疼得不想起床。老师说,学好武术要“毅”字当先,有了毅力,遇上什么事都不畏惧。一年的习武历程,她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再没有感冒发烧过,学习起来精力更加充沛了。
孙银格说,不远的将来,董辛庄小学内将有一块弘毅文化石立起。弘毅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将“弘毅”作为核心文化理念,倾注着对莘莘学子远大前程的希冀。
262名少年,人手一个篮球,说不清是手,还是大地,在拍打着篮球。大地上似乎有无边无际的向日葵,生动地开放。这个课间篮球操的恢宏场面,是在潘庄子小学看到的。起初潘庄子小学特色课是陆地冰壶,参加全市第十一届青少年运动会比赛时,因为校长教练的衣服与学生们不统一,没有让进门。只得了个第四名。
今年一位企业家为潘庄子小学每名学生捐了一个篮球。一天,汪家铺乡中心校校长孙永平,看到学生们人手一个篮球,况且校长王志才又毕业于河北体院篮球专业,就提议王志才编一套篮球操。
一张红纸,在汪家铺小学一剪就是15年。走进六年级的剪纸课堂,同学们在《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声中剪纸,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爱,毫无保留地放在了手中的剪刀上,让它在鲜红的纸上,留下动感强烈的精神形状。用失掉的部分,体现着留存部分的意义。
孙永平说,在没去中心校前,她是汪家铺小学的校长,一直开设剪纸课。她调走后,剪纸课始终坚持。学生们剪纸课的镜头,还上了学习强国平台。
文友说,汪家铺乡的小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校长的一技之长,把特色教育做到极致。
我似乎看到,一群群少年们,各自沉浸在体操、武术、篮球、剪纸里,体温与性情,化作减河两岸性灵悠游的一团雾气,朦胧着一个修锁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