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3日
第07版:07

高海滨:“三牛”精神伴书香 本报记者 齐斐斐

在献县文化界,大家都认识会书会写的高海滨。他现任献县人武部政委,今年48岁。从军30年,他与军号为伴,更以书本为友,曾发表新闻、文学和理论文章150多万字,作品荣获武警、全军各类奖项20多次,出版著作《金戈铁马踏梦来》。

一本好书,一支秀笔,一盏台灯,一杯清茶,一张书桌,每当夜深人静、明月透窗,高海滨总是与书相伴,享受这份惬意。他说,如果把读书比喻成牛吃草的话,那他就如同“三牛”一样,闻到了书香,品出了味道,尝到了甜头。

读书兴趣源于“被迫”

恰如“孺子牛”,尝草闻书香。说起读书,高海滨说,其实他小时候,对读书并不“感冒”。直到上了高中,他才渐渐意识到不认真读书,考不上大学,便有了读书的动力。当时,他特别喜欢语文,对名篇佳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诗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一那年的暑假,他悄悄背了唐诗宋词一百首,有一次,他向姐姐炫耀,说背了一百首唐诗宋词。姐姐听后当场拿起书来,长诗短词地考起他来。他摇头晃脑精准地背出了每一首诗,着实让姐姐惊讶。姐姐高兴地说:“今后多读书、多背书,人都说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受到表扬的高海滨,对读书产生了“化学反应”,开始爱上阅读。高三毕业时,他已经是学校诗社的成员,还写了一本诗集叫《启明星》,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和意义。

高中毕业的那年冬天,高海滨投笔从戎、参军入伍到山西。那个时候,初中生当兵的人多,一个连队有个高中生,是香饽饽。加上他字也写得工整,连队干部和战友们让写个总结、代写封情书,那都是小菜一碟。

写东西多了,自然觉得肚子里的墨水越来越少,高海滨就有了知识恐慌感。为了随时补充知识,他拿自己微薄的津贴买书看,先购买四大名著,又订了《读者》《演讲与口才》《大众文摘》等各种杂志,再把连队图书室的书不时地借来阅读。3年义务兵,他收藏了三大柜子书。这时候,再写点东西,便手到擒来,他的文章也陆续见于《山西日报》《三晋工商报》《太谷报》等各个报刊。他还被特聘为各大媒体通讯员,山西广播电台也经常广播他写的诸如《半个月亮》小散文、《乡愁》等小诗歌和小感受。战友们受到感染,欢声雀跃地过来给他祝贺的时候,他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真的能赢得尊重和青睐。后来,他一鼓作气,考上了军校,成为一名军官,对读书也有了更深入的看法。

读书成进步的阶梯

恰如“拓荒牛”,吃草闻书香。因当时他考军校时,是正牌的高中生,考得很顺利,他的成绩在团级和军级预考都是第一名。在军校时,图书馆比连队大得多,藏书也多,他便是常客。

有一次,他在法律课堂上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太着迷,教授在上面讲,他把书放在下面抽屉里有滋有味地看。突然教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同桌见状,赶紧用肘碰了他一下,他猛然醒悟,把书往抽屉一塞,装着坐好。结果,教授到他跟前直接从书桌前面把书拿上来,生气地说:“高海滨!我上法律课你竟然在下面看小说,成何体统?考试如果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好在那一学期的法律课他考了98分,才逃过“一劫”。

军校毕业时,因为表现优秀,山西武警二支队安排他当了不到一年的排长,之后到政治处组织股,挑起了写材料的大梁。他不但经常读书写材料,还为单位整理出《“三讲”教育经验材料汇编》和《支队英模故事集》两本书。那个时候没有电脑,他就凭钢笔写,万数字的材料,几天下来写得手都疼。

一年时间,他能写20多万字,写得多了,大脑就需要营养。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恶补,研究《秘书》《党建》《领导讲话》《军队公文写作》《事迹经验材料汇编》等书籍。后来因写作突出,陆续被调到武警河北总队八支队、省总队宣传处工作。

不只读也得“结果”

恰如“老黄牛”,品草闻书香。说是老黄牛,其实不老,只是更注重读书的品位。高海滨说,到了大机关后,接触的人多了,事多了,材料多了,标准速度都应该有所提高,这时,更需要大量地补充营养。

这个阶段,他有过3次进修。到《人民武警报社》学会消息、通讯的写作;到《中国武警》出版社学会了文学作品和长篇通讯的编辑工作;到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会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的深度写作。在这3次进修和经历中,他较为系统地学会新闻、文学和理论3个方面的写作。这里好比打通中医所讲的“任督”二脉、完成“串门”,就必须看这3个方面的书籍,无形之中读书的数量和读书的深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军旅生涯已过半,读起书来,高海滨仍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这些年来,他个人藏书近2万余册,这些书本都成了他的“宝贝疙瘩”。每当晚上挑灯,茶香起舞,墨香四溢,老牛般反刍品草,心底泛起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是一层层涟渏荡入灵魂深处的甜和香。

2022-08-0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5420.html 1 高海滨:“三牛”精神伴书香 本报记者 齐斐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