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祁凌霄)今年4月,本报曾以《 把<诗经>“种”在大地上》为题,报道了河间《诗经》研究者董杰、河间农民朱晓兵一起种植“诗经”的故事。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呵护,河间“诗经植物园”里桃李春风,“诗经”植物遍地葳蕤,成为当地辨识《诗经》里的植物、研学“诗经文化”的一处基地。同时,在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诗经馆”“诗经读书室”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开学之后,“诗经读书屋”有望建成交付,多处与《诗经》有关的场所,真正把《诗经》“种”在了大地上,生长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里。
据董杰介绍,今年春天,在河间农民朱晓兵承包的瀛州镇角楼村10亩土地里,陆续种下了80多种《诗经》植物,后来又补种了《诗经》里的其他植物,154种植物基本种完。朱晓兵说:“2月初,最早种下毛臭椿、酸模、拉拉苗、旱芹、柳树、苦菜等。后来又种上了车前子、白蒿、荇菜等。”这片地与朱晓兵老家隔河相望,是朱晓兵在400多亩承包地里精选出的试验田,专种“诗经”植物。《诗经》里的植物,能在地里种的就种地里,能在学校种的,就种在校园里。“在早先种的木本植物行间,我们间播低矮植物,错落有致,生长有序。”目前,“早先种下的桃子、李子,都成材结果,不同的品种,在不同季节收获了好几次了。”朱晓兵说。
今年,一些河间籍在外的学者陆续来“诗经植物园”参观,并表示为园子正式题名。作为“诗经文化”弘扬者,董杰多次带领当地小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到“诗经植物园”研学,现场辨认植物名称,结合《诗经》记载,讲解不同植物所蕴含的“诗经文化”故事,收到不错的普及效果。
董杰说,不仅在“诗经植物园”种植了《诗经》植物,在河间第一实验小学,利用今年暑假,还建起了“诗经馆”和11座“诗经读书室”。“诗经馆”主要陈列与“诗经文化”有关的典籍、文献、文物等,讲述沧州当地历代传承《诗经》的文化故事;“诗经读书屋”则是孩子们阅读《诗经》和与之有关的文化典籍的地方,暑期过后一开学,“诗经读书馆”基本就能投入使用了。
“前天,河间市委、市政府邀请各界人士,召开有关推进‘诗经文化’研究和传承的大会,我非常振奋。我们期待配合好市里的重点工作,把《诗经》‘种’在大地上,帮助孩子们认识植物,学习‘诗经文化’知识,长成掌握传统文化的国家有用之才,让沧州的‘诗经文化’落地生根。”董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