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刘郭庄村,张俊青种植的100亩玉米在轰鸣的收割机声中格外惹眼。
人们穿梭在玉米地中,一手掰玉米,一手提袋子,不一会儿,地界上就堆起了一座座小山。
“我这里种的是鲜食的黏玉米,论个卖,娇贵些,得人工‘伺候’,受不了机器的‘摧残’。”张俊青笑着说。
和本地玉米的“命运”不同,这些新鲜的黏玉米离了田间地头,人工“脱皮”后,得真空包装“穿新衣”,最后被运往黄骅、盐山等地的商超。如此一来,一个黏玉米能卖到两三元,是本地玉米的四到五倍。
黏玉米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是张俊青在2020年的一次购物中发现的。煮熟的黏玉米一个售价三四元,却不缺顾客,这让他活络了心思。
深入了解后,他还发现人们的减肥需求日益增多。黏玉米口感好又是粗粮,正迎合人们当下的生活需求。而在商超中,不是大棚玉米就是速冻玉米,本地的鲜食黏玉米并不多。发现商机后,张俊青果断放弃种植本地玉米,开始“牵手”黏玉米。
第一年,他先在自家的10亩地上试种。相比本地玉米的粗放型管理,黏玉米管理起来要精细得多,尤其得注意防控病虫害。“一个窟窿眼就毁了一个玉米,马虎不得。”张俊青说。于是,他格外留意玉米的生长状态,抓好时机喷洒生物制剂,保证玉米的“外貌”完好无损。
第一年试种,张俊青就大获丰收,可没高兴两天,他开心不起来了。原来,黏玉米最好吃的时候就是那两三天,一股脑儿种的玉米在短时间内摘不完,更销不出去。这让第一年尝试种植转型的他吃了亏。“最后,没卖出去的玉米都按普通玉米论斤卖了。”
但这次失败并没有让张俊青气馁,反而让他看到了黏玉米的市场,更坚定了发展黏玉米种植的信心。同年,他建起冷库,购入真空包装机,为黏玉米的保鲜做足功夫。他又流转了50亩地,打算分批种植,以避免玉米同时成熟造成的滞销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张俊青终于尝到了黏玉米带来的甜头。
不过,说着容易,做起来却一言难尽。以前种植玉米,只管种,不愁卖,时常有收粮食的商贩走街串巷。现在种黏玉米就不一样了,从种到收,再到卖,大小事儿都得自己操持。“最难的还是卖,销路不好打开。”
为了把自家的黏玉米推销出去,张俊青没少往商超跑,有时候,还主动当起超市的售货员。“这个黏玉米是咱本地种的,吃起来甘甜、香黏,还好消化,真空包装的,您放冰箱里冷冻,冬天拿出来煮,和刚下来一个味儿!现在能免费品尝,您尝尝?”这些话,张俊青不知道要说多少遍。
“自家种的,自己最了解。新产品,得先给人家讲明白了,人家才买不是?”张俊青说。就这样,黏玉米卖到了黄骅、盐山、东光等地。
玉米地里,一众人忙着,丰收的喜悦爬上脸庞。“前两天,石家庄的客户也主动打来电话要玉米哩!”张俊青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