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1日
第06版:06

火红高粱 映红笑脸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田俊荣

秋高气爽,高粱晒米。来到东光县找王镇,鹏瑞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600多亩高粱地一片火红。几台收割机边缓慢前进,边“吞食”着一片片高粱穗。

“除了咱东光县找王镇,我们在盐山、黄骅等地的种植基地也忙着收高粱呢,今年一共种了6000多亩地。”合作社负责人冯志兰介绍道。

冯志兰从2019年就钟情高粱种植。当时,从杨树种植转向大田生产,她有自己的考量。“高粱既抗旱、又抗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强。而且近两年效益不错,种植收益比较可观。”随着接触的深入,她愈发觉得高粱管理简单、种植省心,几年间不断流转土地、扩大规模。

“不同于其他大田作物,高粱没那么‘缠人’。在墒情适宜时播下了,就好出苗。要是天实在旱,浇一水就行。出苗后,就不用再雇人浇水了,靠自然降雨就能长。定期飞防除草、除虫,长到1米多高后,就不怕涝了,等着到季节收割就行。”她说,高粱种植可实现从旋耕、播种到管理、收割的全程机械化。这样一来,不仅能节省不少成本,还带动起了一批当地的农机手共同增收。

收割后,高粱会被运到合作社的晾晒场晒成干粮,再运到黄骅、山东等地的收购点。地里的秸秆,可作青贮销售,也可粉碎后还田,经过一冬的腐烂、发酵,为土壤增加丰富的有机质。

“卖干粮,市场价格还要好些,刨去地租、种肥、机械等成本,每亩地能收入三四百元。虽然不如玉米、小麦两茬种植效益高,但是省心、省力,我们很知足。”高粱火红,映红了冯志兰的笑脸。如今,仅靠这一季规模化种植,合作社便可年收入20多万元。

今年秋播,合作社还计划在部分收完高粱的地块试种油菜,进一步探索提高农业收益的种植模式。

2022-09-21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田俊荣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0118.html 1 火红高粱 映红笑脸 /enpproperty-->